数智时代壮族三月三非遗传承创新与节庆活化
郭雅坤
山西大学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1. 数智时代背景剖析
1.1 数智时代特征阐述
数智时代以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显著特征,其影响力已广泛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数据技术借助对大规模数据的收集、解析与深度挖掘,为各类决策活动提供了精准化支撑;而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自动化与智能化应用在各领域的全面普及。各项技术的协同推进,不仅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模式发生显著变革,还为文化传承工作与创新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尤其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工作与推广实践中,数智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发展趋势。
1.2 对壮族三月三非遗的影响
数智时代的来临,为壮族三 动的活化实践,带来了以往未曾有过的发展机遇。 台和网络直播等新兴媒介形式,使得壮族 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 统文化的兴趣与参与热情]。然而,数智时代也 保护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技术的 文化内涵被简化或误解的现象,甚至可能因 数智技术带来的发展红利之际,如何有效保障壮族 需攻克的关键问题。
2 壮族三月三非遗概述
2.1 历史渊源探寻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壮族三月三的历史源头可追溯至古代上巳节。以壮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实践为基础,逐步演变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质的节日形态。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该节日不仅承载着壮族民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向往,还反映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文化交融与发展的整体态势。伴随时代的不断变迁,壮族三月三实现了从民间传统节庆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变,如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符号的重要代表之一。
2.2 文化内涵解读
壮族三月三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促进民族团结、提升文化认同感以及助力民族发展繁荣等方面。这一节日通过开展祭祀祖先、集体宴饮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壮族群体内部的集体观念与文化归属感,进而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且作为中华上巳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形式,壮族三月三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个性化展现,更是对外展示中国形象的独特窗口,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向。此外,这一节日还通过以歌传情、抛绣球等习俗活动,传递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理念,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壮族三月三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延伸,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
3. 数智时代非遗传承创新路径
3.1 数字媒体传播
在数智时代,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以及网络直播等数字媒体工具为壮族三月三非遗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手段。社交媒体以其广泛的用户基础和即时性特点,能够有效扩大节日文化的覆盖范围。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与壮族三月三相关的内容,如节日由来、传统习俗及现代庆祝活动,可以吸引大量用户的关注和互动[1]。此外,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凭借其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能够将复杂的文化内容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从而降低理解门槛并提高传播效率。例如,在 2023 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中,主办方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了多段精彩的节日庆典片段,这些内容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的关注 [12]。同时,网络直播作为一种实时互动的传播形式,能够进一步增强受众的参与感。通过对歌比赛、抛绣球等传统活动的实时现场直播,观众不仅能够以沉浸式方式感受节日的浓厚氛围,还可借助弹幕发送、评论互动等形式,与主播及其他观众展开即时交流,最终形成多维度的文化传播成效。
3.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体验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实践应用,为壮族三月三非遗的传承工作与创新发展开拓了全新路径。依托 VR 技术,用户只需佩戴专用设备,便可进入高度还原的虚拟场景,以沉浸式方式体验节日的独特氛围。以虚拟壮族村寨的构建为例,用户能够在场景中参与对歌互动、观看抢花炮赛事等活动,获得如同置身真实节日环境的体验感。
而 AR 技术则通过将数字信息叠加至现实场景的方式,为用户打造混合现实的体验模式。例如,在南宁相思小镇的山歌文化推广活动中,工作人员运用 AR 技术将壮锦图案以数字化形态投射到建筑表面,同时搭配歌舞表演,使游客在观赏实景的过程中,同步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有效提升了民众对壮族三月三的关注兴趣,还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此外,通过整合三维建模、动画设计等技术手段,还能开发出更多富有创意的互动内容,从而更有效地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参与。
3.3 大数据精准推
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为壮族三月三非遗的推广工作提供了更具科学性与精准性的实施方法。通过对大规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能够深入掌握目标受众的需求倾向、兴趣偏好及行为习惯,进而制定出针对性更强的推广策略。大数据分析还可协助决策者评估不同传播渠道的实际效果,实现推广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 2023 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为例,主办方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媒体,因此加大了在短视频领域的资源投入,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成效。同时,大数据技术还可用于预测非遗文化的发展趋势,为非遗项目的长期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例如,通过分析历年节日活动参与者的年龄分布与地域特征,能够预测未来可能拓展的市场空间,并提前制定对应的推广方案。综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非遗推广工作的效率,更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 数智时代节庆活化方式
4.1 线上线下联动活动
在数智时代,智能科技的融入为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表现形式,其中线上线下联动活动成为重要的活化方式。通过结合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主办方能够打破传统节庆活动的时空限制,吸引更广泛的参与群体。例如,在线上举办云歌会,利用直播平台让不同地区的民众实时参与对歌活动,不仅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还增强了互动性[12]。与此同时,线下的智能互动体验展则通过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为参与者打造沉浸式的节日氛围。观众可以通过智能设备扫描特定场景,获取关于三月三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动态信息,从而加深对节日的理解 [13]。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不仅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参与需求,还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提升了节庆的整体吸引力。
4.2 吸引年轻人参与
年轻人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化过程中,设计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活动形式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将电竞元素与传统节庆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年轻人的参与兴趣。例如,开发以三月三为主题的虚拟现实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体验抛绣球、抢花炮等传统活动,同时融入竞技机制,使传统文化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6]。此外,创意文化产品的打造也是吸引年轻人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设计具有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如融入三月三元素的潮流服饰、动漫形象及周边衍生品,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13]。这些创新形式不仅增强了节庆活动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为其提供了更多接触和了解壮族三月三文化的机会,从而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5. 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5.1 技术应用成本问题
在数智时代,壮族三月三非遗的传承创新与节庆活化不可避免地涉及高昂的技术应用成本。首先,设备购置是主要开支之一,例如用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体验的高端硬件设备、直播所需的高清摄像头及专业音响设备等,这些设备的采购和维护费用高昂[3]。其次,技术研发成本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开发定制化数字平台或智能交互系统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软件开发和技术优化 [6]。此外,人员培训也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人员需掌握最新的数智技术,而文化传承人则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技术进行文化传播,这无疑增加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为应对这些问题,可采取政府补贴、企业合作以及资源共享等策略。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对非遗数字化项目提供财政支持,减轻基层文化机构的资金压力;同时,鼓励企业与文化部门合作,共同开发技术应用方案,实现互利共赢;此外,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不同地区和机构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从而降低整体成本[3][6]。
5.2 传统与现代平衡问题
在利用数智技术推动壮族三月三非遗的传承创新与节庆活化过程中,如何保持传统文化的原真性成为一个关键挑战。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节日活动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内涵,例如将传统节日简化为旅游表演项目,仅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精神价值[2]。另一方面,同质化现象也值得警惕,若未能准确把握“三月三”节日的内涵,则可能使其与其他文旅活动混同,削弱其独特性[3]。为解决这一问题,专家指导和文化传承人的深度参与显得尤为重要。专家能够从学术角度出发,为非遗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建议,确保现代化手段不偏离传统文化核心;而文化传承人作为节日活动的主体,其直接参与可以保证传统仪式和习俗得到真实呈现。此外,政府应通过政策立法明确节日活动的文化底线,避免过度商业化行为,同时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提升社会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水平[2][3]。
5.3 文化内涵准确传达问题
在数智传播和活化过程中,确保壮 诸多困难。首先,信息碎片化是一个显著问题,由于数字媒体的特点 面展现其深厚底蕴,容易造成受众的理解偏差[3]。 解读可能导致外界对壮族三月三的文化意义产生误读, 专业解读是有效的应对方法。在内容制作环节,应建 进行把关,确保信息真实可靠且符合文化语境。同时, 族三月三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其内 互动展示,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使受众能够在沉浸式体验中 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着数智时代的快速发展 的机遇。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 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 于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让民族文化在保留 统 创新性发展。其次,壮族三月三作为各民族共享 要意义。通过节庆活动的广泛开展,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7]。
更为重要的是,壮族三月三非遗的国际化传播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独特视角。在数智时代,借助新媒体平台与智能技术,壮族三月三的文化符号与价值理念能够跨越地域限制,向全球受众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跨文化传播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够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解与接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4]。因此,壮族三月三非遗的传承创新与节庆活化不仅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实现中华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路径[7]。
参考文献:
[1] 陈丹 .“壮族三月三”的育人意蕴与创新路向 [J]. 广西民族研究 ,2024,(1):114-121.
[2] 李 振 鹏 . 壮 族“ 三 月 三 ” 的 起 源、 功 能、 传 承 现 状 与 发 展 对 策 [J]. 长 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21,37(6):80-89.
[3] 郑小玲 ; 吴絮颖 ; 黄雪芳 . 新媒体视角下壮族 u≥A≥n 节日文化“ 两创” 研究 [J]. 新丝
路 ,2022,(8):153-156.
[4] 方素梅 .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 --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创新与发展 [J]. 广西民族
研究 ,2022,(5):1-10.
[5] 范桂松 ; 徐婧文 . 壮族 u=A≤n 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路径创新研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
究 ,2022,6(16):129-133.
[6] 吴德群 . 多元整合与再阐释 : 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
为个案 [J]. 河池学院学报 ,2020,40(4):26-30.
[7] 陈立鹏; 禄嫦. 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传承和发展探究[J].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5):57-63.
[8] 应鑫晨; 班蓓.“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西壮族歌圩文化宣传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23,(7):118-
120.
[9] 唐彩红 ; 唐玮 . 融合传播“三月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J]. 记者摇篮 ,2024,(1):36-38.
[10]时梁锐;许琛.论融媒体时代广西“壮族三月
的传播模式创新 [J]. 传媒论坛 ,2020,3(15):51-51.
作者简介:郭雅坤,山西长治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艺术理论、音乐美学。
基金项目:来宾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24 年课题“擦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金字招牌路径研究”(2024LBZS02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