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劳动教育与学科深度融合策略探究

作者

郭妍

潼南区涪江小学校 重庆 402660

劳动教育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单靠每周一节的劳动课很难将所有内容落实到位;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操作性极强,仅凭在学校课堂上的时间也是无法实现的。为了让劳动教育更加高效,操作起来更加轻松,我们探索了一系列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融入更多的课堂教学中,同时也让劳动教育为学科教学服务,实现了双赢。

一、道德与法治,思想上的劳动引领

将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是非常自然,同时也很利于实施的一种学科融合方式,以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在教授《我的好习惯》这一单元时,可以引导孩子自己背书包、自己整理书包。首先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自己背书包、自己整理书包,同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整理操作指导,通过展示、评比等方式对孩子的整理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养成上学前独立自主整理书包的习惯。在教授“我爱我家”这一单元时,通过谈话、讨论、创设情境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润泽,引导孩子学会爱家人、爱自己的家庭,进而学会当家庭的小主人,主动帮助家人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摆餐桌、扫地、洗碗筷等。

二、音乐课堂,情感上的劳动引领

音乐课程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将音乐课程与劳动课程相融合更利于孩子接受,在欢乐的氛围中对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润泽。如教授二年级上册歌曲《劳动最光荣》时,学生通过有节奏地念歌词、体会歌词的含义、理解劳动的意义;通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欢快的旋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在教授五年级民歌单元劳动号子时,通过学唱《打夯号子》、欣赏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号子、模拟劳动场景一边劳作一边演唱打夯号子,在亲身参与表演和演唱的同时,孩子不知不觉受到了劳动教育、体验劳动的快乐,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三、语数课堂,活动中的劳动引领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写作对很多孩子来说很困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点:找不到语言或者言之无物。这个时候劳动教育就派上了用场,通过劳动增加孩子的生活体验,在观察、动手操作中寻找作文题材,作文的思路就清晰了;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作文的语言就丰富又生动了。数学的长度单位很多学生没有概念,不会正确使用长度单位,通过制作表格、生活中的实际测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的同时轻松掌握数学知识。

(一)、我与小葱共成长

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分发两个装有泥土的花盆、适量葱头、一个洒水壶、一把尺子。以小组为单位将葱头种进花盆里,放到指定的位置,每天各小组安排一名值日生给小葱浇水、除草等。每周利用班会课或劳动课时间对小葱进行一次观察和测量。教师拍照片,学生写观察日记、画葱苗、填写数学观察量表。

(二)、我用小葱做道菜

四十天后将成熟的小葱分发给所有同学,利用周末时间用小葱做一道菜,将做菜的过程和成品用照片或视频的方式保存下来,将做菜的经过和感受写成一篇作文,教师收集优秀的学生作品和作文。

(三)、总结评优促成长

利用一节劳动课做一次总结评优,将学生种植、观察小葱的过程图片、美食作品、观察量表、优秀作文制作成小视频,展示给全体学生,为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劳动小能手”奖章;请小组代表谈种植小葱、制作美食时发生的小故事;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优秀日记、优秀作文,教师作总结性发言,增强劳动意识、升华劳动教育。

四、科学课堂,实践中的劳动引领

科学课堂中涉及到动手操作的内容非常多,比如观察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垃圾分类等,将劳动教育融入科学课程中,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有利于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两种方式种植郁金香

土壤和水哪一种环境更适合郁金香的生长呢?单凭书本上的结论学生很难信服,课堂也失去了活力。于是在课后补充一个操作作业,学生在自家阳台用水培和土培两种方式种植郁金香,一周观察一次郁金香的变化,记录郁金香的变化,对比两个种栽培方式种植出来的郁金香有什么不同,最后轻松得出结论:两种栽培方式各有优势,水培更卫生、生根很快、方便管理,但后期生长比较慢、长势比较柔嫩;土培郁金香生长稳定、长势较好、观赏价值高,但是需要经常浇水、松土、换土、施肥,需要一定的种植技巧。从而得出结论:土培更适合郁金香的生长。学生自己通过劳动实践得出的结论,更加深入人心。

(二)蚕宝宝成长记

在学习科学课程《蚕的一生》后,学生表情疑惑,蚕真的可以经历那么多个生长阶段吗?这个时候一次关于《蚕宝宝养成记》的实践作业会让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自己尝试在家养一次蚕宝宝,通过亲自悉心照料蚕宝宝,观察和记录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学生会深刻记住蚕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最后请学生将结茧的蚕茧带到学校展示,养蚕的过程会让学生体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同时养蚕的成功也会让学生品尝到劳动的快乐。

美好生活需要劳动来创造,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可以为孩子开启美好的人生,我们应该以劳动课为契机,多学科整合将劳动意识和劳动教育穿插于每天的教学活动中。劳动与多学科融合紧紧只是一个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张新华. 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4

[2] 张建国 . 劳动教育 [M]. 上海 : 上海出版社 ,2004.

[3] 刘思远. 劳动教育学[M]. 北京: 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 ,2008

[4] 卓晴君 . 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变迁与展望 [J]. 基础教育课程,2019(03).

[5] 倪娟 .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变革及其发展 [J]. 基础教育课程,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