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校体育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凌佳星
浙江商业技师学院 315000
一、引言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体育学科作为技校阶段的必修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关键渠道。技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和身体素质差异。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必要引入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分层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够兼顾不同体质和运动能力的学生,使体育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技校学生特点分析
技校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身体素质差异大:技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背景,身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而另一些学生则具有较好的运动天赋和基础。
2、学习动机和兴趣差异:技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学生对体育活动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而另一些学生则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3、心理压力较大:技校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和职业发展的挑战,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体育活动可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4、职业倾向明显:技校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倾向,他们对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体育技能和知识更感兴趣。例如,旅游酒店专业的学生可能对力量训练和身体协调性训练更感兴趣,而烹饪专业的学生可能对耐力训练和反应能力训练更感兴趣。
三、案例呈现
在一节技校二年级体育课上,我组织学生进行 3000 米耐久跑练习,预设目标是所有学生必须在 20 分钟内完成。课程开始时,我宣布本节课的任务是 3000 米耐力跑,学生们表现出明显的不自信,甚至有些学生抱怨说“跑不动”“我会死的”。由于他们对耐力跑存在恐惧心理,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任务,或者在跑步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等问题。
课程准备部分热身过后,学生开始了 3000 米耐力跑的任务。哨声响起后,学生们开始跑步,前两圈大家精神饱满,但到了第四圈,陆续有学生开始掉队。我知道这是学生出现了极“点”现象,于是提醒他们调整呼吸,注意摆臂动作。然而,到了第五圈,部分学生开始走起来,他们抱怨肚子痛、无法呼吸、腿痛等问题。最终,只有 10 多名学生在 20 分钟内完成了3000 米耐力跑,其余学生要么超时,要么没有完成。
课后,我与几位没有完成的学生进行了交流。一位学生抱怨说:“为什么我们要跑3000 米?这对我的学习又没有什么好处。”另一位学生则表示:“我从小就不爱跑步,一想到跑步我就想放弃。”这些学生的反馈让我意识到,他们对耐力跑存在恐惧心理,认为跑步对他们的学习和未来没有帮助。我将这些问题带到了教研组,向老前辈们请教。大部分老师回答说:“跑步是为了锻炼身体,学校要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你们需要努力跑步。”然而,这些回答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阅读经典活动中,我阅读了美国著名教育学者马克斯·范梅南所著的《教育机智》。书中提到,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的主体性,站在孩子的身边,帮助他们跨越学习中的障碍。这让我意识到,在之前的耐力跑教学中,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而是单纯地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一标准。于是,我决定根据学生的学情,对3000 米耐力跑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
四、分层教学的起源
分层教学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初的美国。当时,大量移民儿童涌入美国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学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然而,这种做法最初受到了批评,被认为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区别对待,导致“低能儿童”受到歧视,而“高能儿童”则变得骄傲自大。同时,分层教学还加深了学生之间的隔阂,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1957 年,前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引发了西方各国对教育制度的反思,特别是美国,产生了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的紧迫感。因此,分层教学重新受到重视,并开展了再实验和再研究。在中国,分层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教育。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进行教学。墨子也强调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五、分层教学的概述
分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为一个层次,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分层教学的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技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分层教学在技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一)兼顾学生差异
技校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两极分化,而分层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兴趣
技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差异较大。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和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乐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保持健康体魄
技校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职业挑战,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体育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还可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分层教学在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技校学生正处于建立正确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和学习能力,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帮助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技校阶段保持健康的身体,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
展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分层教学在技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第二层次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中等的学生;第三层次为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分层时,教师可以通过测试、观察和学生自评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分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目标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层次的学生目标是提高运动技能和成绩,如在耐力跑中,要求他们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速度和耐力;第二的学生层次目标是巩固和提升基本技能,如在耐力跑中,要求他们逐步提高跑步速度和耐力;第三层次的学生目标是掌握基本技能,增强自信心,如在耐力跑中,要求他们逐步增加跑步距离和时间。
(三)内容分层
根据教学目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第一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如进行间歇跑、变速跑等;第二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中等强度的训练,如进行匀速跑、耐力跑等;第三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低强度的训练,如进行慢跑、走跑交替等。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方法分层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讲解示范、个别辅导等方法,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评价分层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不仅包括运动技能和成绩,还包括学习态度、参与度、进步情况等。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主要评价他们的运动技能和成绩的提高情况;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主要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主要评价他们的进步情况和自信心的增强情况。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激励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层次上不断进步,提高教学质量。
八、案例分析
以《耐力跑》体育课为例,我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训练计划。第一层次的学生目标是在 20 分钟内完成 3000 米耐力跑,并逐步提高速度;第二层次的学生目标是在 25 分钟内完成 3000 米耐力跑;第三层次的学生目标是完成 3000 米耐力跑,不设时间限制。训练计划如下:
第一层次:进行“保持”训练计划,每节课固定跑 5 到 7 圈,进行计时对比,争取每节课的成绩都优于上一节课。
第二层次:进行“加强”训练计划,每节课比上一节课多跑1 圈,不设时间限制。
第三层次:进行“复兴”训练计划,每节课比上一节课多跑 200 米,教师适当陪跑,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
通过三个月的努力,在学期末的 3000 米耐力跑测试中,所有学生都完成了任务,其中五分之四的学生跑进了20 分钟以内。这充分证明了分层教学在技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
九、结论
分层教学在技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兼顾学生差异,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学生健康体魄,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技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分层教学的应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克斯·范梅南 . 教育机智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7.
[2] 张华 . 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J]. 教育研究 , 2005, (3): 45-50.
[3] 李明. 技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4] 王强 . 分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J]. 体育教学 , 2019, (6): 78-82.
[5] 刘洋 . 技校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与兴趣的调查研究 [J]. 体育学刊 , 2020,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