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中职学校的实践探微
鲍卫明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职业中专 318000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定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理论如下:
1、人职匹配理论
人职匹配理论以差异心理学和实践经验为理论基础,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或职业选择,就是要找到个人与职业在特质上的结合点,将个人与职业进行匹配。人职匹配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种职业需求与个人特长匹配相当的职业。“了解个性——分析职业——实现平衡”被视为职业选择三大因素。
2、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是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创立的。
霍兰德认为:生涯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和延伸,也就是说,人们是在其工作选择和经验中表达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价值。个人会被某些特定的职业所吸引是因为这些职业能满足其需求和兴趣。比如,有些人会喜欢在能与他人密切互动的环境中工作;另一些人则会偏好一个较少社交接触、能安静工作的环境。他强调: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
3.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职业生涯发展大师萨珀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社会学及人格发展理论之大成,通过长期的研究,系统地提出了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观点。1953 年,他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共五个阶段。
二、指导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现状的调查及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结合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以省编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为抓手,分层次分阶段的有侧重的进行指导。
一年级为探索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特性,特别是要结合所学专业所对应的职业群的特点,树立职业意识。学校要充分利用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活动,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长见识,提高工作能力,同时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初步的设想,促进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观念转变。
二年级为发展期,职业指导教师要通过各种职业能力和倾向测试,帮助学生确定个人的职业定位并做好生涯规划。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就业形势及政策等方面的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素养。引导学生从事兼职、社会实践等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职业认同感。积极参加职场招聘会;洽谈会,了解用人单位的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训练。
三年级是实习期,也是职业实战期。工作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职业的最好时候。职业生涯规划只有与具体的工作结合起来 , 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意义。因此,每一个学生要珍惜在企业这一关键时期的实习机会,从基层岗位做起,熟悉企业文化,了解其规章制度,按规定办事;在实习指导老师帮助下,掌握实用技术技能,学到真实本领;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要关心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将个人实习目的与就业目标相结合,努力通过用人单位的录用。
(二)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专业学习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专业课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主方向。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本专业中感受职业。具体做法包括: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厂等地参观、考察,使学生多了解社会;组织学生各类人才招聘会,洽谈会,使学生近距离接触职场;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到适宜的相关岗位进行培训锻炼,增强其专业能力和职业针对性;邀请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以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要求,接受学生的咨询,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三)采用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有开设职业辅导课,课堂授课面向的是全班的学生,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只能教会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特征,非常强调因人而异,因此在全班进行统一讲解指导,效果未必理想。因此在学生完成生涯规划初稿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师生“一对一”辅导阶段。这“一对一”不一定特指“一个学生”,也可以是情况相似的“一组学生”。
(四)把多平台宣传与多渠道激励结合起来
首先,利用校园网、黑板报、广播台及校园刊物等多种平台进行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其次,以国家教育部开展的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为载体,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调动学生生涯规划设计积极性。
再次,开展“我的职业生涯设计”的征文比赛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技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把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五)多方参与,长期跟踪指导
职业生涯指导是一项庞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具体地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进行指导;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比如安排职业指导师设置职业指导室;需要有更多的教师特别是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实际的研究工作中来;职业指导老师需要进一步了解职业,及时监测了解社会职业,职场的动态变化;对已毕业的学生需要进行长期的职业跟踪和规划调整指导等等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杨福球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8.05
[2]《职校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研究》黄彩萍 南京师范大学,2021.06
[3]《新时代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乔梦亭 黑龙江科
学 2024.3
[4]《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姚贵平 职教
论坛 2024.11
[5]《职业道路的选择与管理》黑厄尔& 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