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式策略:提升教师户外生态游戏中师幼互动质量的实践研究
童慧娟 严红艳
淳安县千岛湖南景幼儿园
一、户外生态游戏中师幼互动的意义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学习方式。而幼儿的户外生态游戏更大地赋予了幼儿主动权,在愉悦的游戏中收获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成长经验和个体经验。师幼互动在户外生态游戏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它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为幼儿园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年龄小,自身的判断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不够完善,学习经验、社会经验不足。在户外生态游戏时可能会面临诸多问题,有些问题靠幼儿自己去处理,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通过师幼互动给幼儿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互动表现不仅包含动作、语言层面,还包含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
在户外生态游戏中,幼儿会释放自己的天性,教师开展有效的师幼互动,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需求、能力进行有个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指导。这是教师在师幼互动时利用专业知识来捕捉、思考、延伸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与学习的过程。
(三)幼儿园:落实核心环节,促进教育质量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强调了“师幼互动是最为核心要素”。这对于评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至关重要。落实好师幼互动这 一举措,可以很好的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有效促进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三式”策略提升教师户外生态游戏中师幼互动质量
“三式”是贯穿户外生态游戏中一个具有及时性、驱动性、针对性、启发性、发展性的一种师幼观察和互动策略。包含直线式观察,提供材料支架,有意识形成互动;参与式观察,提供游戏支架,有需求地介入互动;焦点式观察,提供问题支架,有深度地精准互动。重在通过观察、支架的运用,促进互动的有效性,高效性,让幼儿在互动中有所收获,更好地促进户外生态游戏有意义地探究。(一)直线式观察:提供材料支架,有意识地形成互动
直线式观察是指教师通过追踪观察游戏准备、游戏实践、游戏参与过程、游戏结束全过程,整理分析幼儿游戏的兴趣点,基于兴趣,提供材料支架,并利用材料的反射、刺激、挑战作用,有意识地形成互动,从而促进游戏的探究与延伸,使户外生态游戏持续推进。
例如:游戏一开始,孩子们拿着装水容器不停地在装水、倒水,水龙头的水哗哗地流着,孩子的身上也湿了。看到这一现象,教师提供了一些水果、蔬菜等仿真材料,还提供了一些树叶、干草等低结构材料。这些材料投放后,孩子们玩起了洗菜、洗水果、做饭等游戏,孩子还邀请老师:“老师,你要吃什么?”“老师,这个水果洗好给你吃吧。”之后,教师又投放了橘子皮、玉米等材料。孩子对新材料特别感兴趣,也产生了不少问题。“老师,这个橘子皮用什么可以切的动?”“老师,这个玉米剥好后怎么碎了,怎样才能不碎?”在与老师地积极互动中,孩子开始了新的研究与探索。
1. 材料反射,看见互动
在户外生态游戏中,幼儿主要通过与材料互动,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在游戏中,孩子们用水壶不停地玩接水倒水的游戏,不仅浪费了水,身上弄湿了,游戏也是简单的重复。通过材料反射作用,教师可以看到幼儿的水平和需要,教师关注材料,产生主动关注幼儿的意识行为,进而跟进和改善游戏材料。
2. 材料刺激,萌发互动
通过材料的更进,材料刺激了幼儿的游戏,“老师,你要吃什么?老师,这个水果洗好给你吃。”幼儿开始萌发互动的需求,主动地跟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互动是幼儿在游戏时的一种真情流露,教师与幼儿进行一种情感的交流后,让互动更有效,使幼儿的游戏更深入。3. 材料挑战,追趣互动
幼儿在对比材料的性质不同后,已经不满足已有经验,开始向更高难度的挑战。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橘子皮可以用什么切得动?怎样剥玉米不碎?”这也促使他们主动发起师幼互动,大胆向老师提出问题,主动要求教师给予帮助。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能力水平,给予不同成程度的支持,从而让幼儿对游戏更有积极性和探究欲。
以上案例和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借助“材料”这个支架,让互动有意识地形成了,在由材料投放带来的有个性的、及时的游戏互动中,
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幼儿产生良性的互动,更体现出这是
在幼儿游戏时,教师融入幼儿游戏玩乐实践中,具身参与,以同伴、角色或者帮助者等身份与幼儿进行互动。这是提高互动质量,帮助幼儿增强游戏教育价值的关键点。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参与式的观察方法”,以游戏为支架,根据游戏的不同需求,教师介入到游戏中进行互动,促进游戏探究有深度。
例如:在“烧烤店”游戏中,孩子们一直往烧烤架上放“烧烤”,放满后大家就看着烧烤。见到这一幕,我装了点水,拿起刷子,在“烧烤”上一边刷一边翻。“老师,你在刷油吗?”说完孩子们都学着刷了起来。“烧烤”烧好了,但无人问津烧烤店。于是我走过去说:“谁是老板啊?”“我是,我是……”冒出了好几个老板。“老板可以怎样吆喝卖烤肉的啊?”于是几个老板都大声喊起来:“卖烤肉了……”“给我来一串香辣烤肉吧!”老板给我递了一串,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大声说:“哇,这烤肉太好吃了吧!”卖烤肉声立马吸引了孩子。“我要一个茄子,我要一串烤肉……”一时间烧烤店生意火爆。“老师,烧烤都卖完了,怎么办?我们没有烧烤了。”这时的孩子看着空空的烧烤架对我说。“我们一起寻找材料继续串。”在与老师的互动中,孩子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1. 平行式介入,隐性互动
在“烧烤店”游戏中,教师看到了幼儿游戏只会不停地放烧烤到烧烤架上重复游戏,当幼儿只会这一种玩法时,以至渐渐失去兴趣,教师想到了这时的游戏需要介入了,所以教师以平行式的介入方法,装水用油刷一刷,翻一翻。教师的做法起着一种示范的作用,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是一种隐性的互动。开阔了幼儿的游戏思路。
2. 交叉式介入,指导互动
以角色的身份交叉式介入游戏。当烧烤店无人问津时,教师主动发起提问“谁是老板啊?”,幼儿接过问题“我是,我是……”。教师再次发起提问“老板可以怎样吆喝卖烤肉的啊?”幼儿再次接过问题“卖烤肉了……”教师以顾客的身份游戏“给我来一串香辣烤肉吧!”
幼儿以老板身份游戏“老板给我递了一串”。最后游戏吸引了其他顾客。教师先是提出有关的问题互动,促使幼儿去思考。再扮演顾客的角色,通过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游戏中,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则扮演配角,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做出反应。
3. 回应式介入,支持互动
当烧烤卖完,幼儿遇到了难题,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游戏时,主动向老师求助:“烧烤店没烧烤了怎么办?”对于幼儿的求助,教师积极回应幼儿:“我们一起寻找材料继续串。”教师以回应式介入支持幼儿的互动,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以上案例和分析可以看出:教师依据游戏支架,对幼儿在游戏中的不同情况不同需求介入,教师对游戏时的判断与把握,选择游戏的介入方式,取决于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参与式观察与理解。有效采取介入互动方式,让孩子从表层游戏走向浸入式游戏。
(三)焦点式观察:提供问题支架,有深度地精准互动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有各种各样的玩法,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玩法、思路不同所产生的问题也会不一样。教师立足同一主题不同表现核心,进行焦点观察,对幼儿产生的疑惑进行整理,聚焦问题支架,进行有深度精准互动,促进幼儿有意义探究。例如:在游戏中,部分孩子选择了洗袜子的游戏,但是,有孩子刚把小袜子打湿,就把水倒掉了,然后又去装水打湿袜子。有孩子拿着搓衣板却不知道如何用力搓袜子,这些孩子没玩一会就对洗袜子失去了兴趣。有的孩子袜子洗完后依旧把袜子放在盆里。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进行整合聚焦,以问题支架,与幼儿进行精准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进行思维碰撞。

图4 :问题支架梳理图
1. 链问题经验点,回忆式互
以问题经验为切入点,让幼儿回忆所看到的家人洗袜子的场景,有孩子说:“洗袜子时要加洗衣液或者肥皂,然后开始搓或者用刷子刷。”还有的说“洗袜子时先把袜子打湿,再用肥皂搓一搓,再洗干净。”这种回忆式的互动是幼儿的一个经验唤醒,幼儿可以将此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游戏中来。
2. 抓问题兴趣点,启发式互动
幼儿对洗袜子很感兴趣,那怎么搓才能把袜子搓干净?就有幼儿示范:“先把袜子浸湿,打点肥皂,再两只手用力一前一后搓,或者放在搓衣板上一上一下搓”这些动作都是幼儿感兴趣的点,抓住幼儿的兴趣进行语言、动作互动,不仅是对所有孩子的一种启发式的互动,也是幼儿经验的迁移运用。
3. 解问题矛盾点,探讨式互动
当问到洗好的袜子晒哪里?怎么晒时?幼儿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只要放在盆里就好了;有的认为铺在桌子上就行;有的觉得架在竹竿上也不错;还有的觉得要像家里一样夹在夹子上晾晒最好。在幼儿的发言中我们一起探讨哪种方法更好,在探讨中解幼儿游戏矛盾,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
以上案例和分析可以看出:以问题为支架,对幼儿洗袜子这一游戏进行精准互动,在互动中从经验—兴趣—矛盾一步步深入,共同探究同一问题,进行思维碰撞,鼓励幼儿联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游戏,促进共性经验发展。
三、实践成效
“三式”策略,聚焦观察,分析游戏背后隐藏的价值,从材料的提供与支持、到游戏时的介入、再到针对游戏中问题的剖析互动,灵活设计并运用驱动性问题争对不同情况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准确判断幼儿游戏所需,将师幼互动中重要作用凸显出来,实现了游戏中师幼互动的深度交流。
(二)师幼互动从“情感缺失”变成“爱的言行”
在互动中教师具有积极乐观愉快的情绪状态。仔细观察,投入幼儿的游戏,认真倾听并尊重幼儿的表达,保证了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耐心应对幼儿游戏时发起的互动,以同伴身份参与到游戏中,提供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给予他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尝试和探索,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营造了一种和谐的互动氛围,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
(三)师幼互动从“关注个别”趋向“面对全体”
在孩子生态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观察的是所有的幼儿的游戏,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给予材料支持,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游戏,调整材料的难度和类型,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给予介入指导,发现不同幼儿的能力和兴趣点;给予游戏评价,支持幼儿向更高层次发展。每个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了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房爱琴. 倾听与回应,让师幼互动更有力——以“当滚筒遇上球”游戏为例[J]. 好家长,2024,(90):56-57.
[2] 杨丽雯 幼儿园户外游戏中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J]. 家长 ,2024,(34):86-88.
[3] 黄惠婕 . 幼儿自主游戏中师幼互动有效策略研究 [J]. 新教育 ,2024,(3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