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思维与道德素养协同培育模式研究
刘创玉
饶平县柘林中学
引言
自 2024 年秋季学期起,新修订的统编教材在七年级投入使用。从 2017 年之前的初中《思想品德》到如今的《道德与法治》,其名称的变更本身就彰显“道德”与“法治”并重的课程理念 。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其中“法治意识”与“道德品质”的协同发展是重中之重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这一阶段,如何引导他们不仅认识到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更能理解法律作为“成文的道德”的刚性约束力,并将二者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是教学面临的核心挑战。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思维与道德素养协同培育的意义
(一)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时代要求
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法治与德治的协同共进。法治,通过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保证行为规范底线,为德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而德治,则赋予了法律以浓厚的人文气息、价值底色,引领人们内心形成对法律规范的内化和遵从。将这一理念放在教育当中,实际上就是想从“根”上培养学生“德法兼修”,这样的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七年级学生的教育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都应该具备“德法兼修”的优秀品质,学生不仅要知晓基本的道德准则,包括公平、正义、自由和平等等,还要知道守法既是自觉践行的法定义务,也是承担责任的人格担当,对于今后从源头上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逻辑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中,“立德”不只是要培养学生传统美德,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现代社会特点的公民美德,而法治素养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公民美德之一,必然要在协同培育中予以涵育。协同培育,注重法治思维本就不是一种脱离了规则的单纯技术思维,它本身就是尊重规则、信赖程序、珍惜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品行,这是非常重要而又必需的道德价值;同样,美好而崇高的道德情操亦能够使学生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二、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思维与道德素养协同培育模式
(一)模式的构建,基于“六步协同教学法”的操作流程
为将上述理念落到实处,研究提炼出包含六个环环相扣步骤的教学流程,旨在引导学生完成从“感知困惑”到“思辨建构”再到“内化践行”的完整学习闭环。
第一步:生活情景导入,触碰道德困惑,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身边的事例以及教材实例等创设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引发学生强烈情感的场景,再创设一些与日常行为相悖的情境,在此情境下提出一些与事实或行为背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道德困惑,发人深思。“对还是不对”“这样做行不行”,激发学生道德辩论,引发学生思考“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促成学生的行为改变。
第二步:紧扣议题,导议生疑。在情境基础上提炼学生初步产生的困惑,让学生去提炼探究的价值核心问题,并演化为层层递进的若干个有梯度的问题链。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事及理,从小到大,逐步进入到究理辨析的过程之中,然后立足于反思过程提供评判式的反思材料,通向依据事实做出理性选择的高台之上。
第三步:关于多元化德育评价方式的内容,是对不同的价值观念的认知判断能力,在进行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时,应该带领大家进行小组的探究和角色模拟及课堂辩论等形式展开活动,这其中要注重对于“辨”的部分,即能够将不同的思维发散出去,在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彼此之间碰撞出多元化的价值。
第四步:借助法理释明,明晰行为边界。当道德辨析到一定程度时,老师应及时、恰当地引入相关法律知识。“法”,不是法条,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空洞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关乎现实生活,是具体的且是“活法”,老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讲解法律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立法精神等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到具体的行为是如何对应着相应的法律底线的,知晓行为的法律后果,知晓权利与义务究竟到何处为止。
第五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路径进行反思,对之前的做法加以完善,注重从自己的情境出发,用道德去思辨、以法理去论释,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什么是综合判断呢?对于核心问题——“法律为什么这样规定?”——“它反映了什么样的道德?”——“我们应该怎样来更好地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做到知书达理?”不断追问,让学生理解和融合“一法有情”的道德思想和“四海有度”的法治精神,形成“有情有义”的综合判断。
第六步:通过实践活动让内化得到落实。不只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才是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也是课堂外学生的必修课。以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内容为引领开展一系列创新性强、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可指导学生开展班级公约拟定、法治宣传海报设计、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做到“做中学、悟中学”,把学好德法知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
(二)模式的教学实践案例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是进行法治教育的核心单元,可以应用“六步协同教学法”:
1.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小华在校园图书馆借阅时,因管理员疏忽被误记为损坏书籍,需赔偿。其他同学未经核实便在班级群传播“小华破坏公物”,导致其遭受指责。教师提问:“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是否恰当?小华应如何维权?”
2. 问题驱动
议题:“言论自由是否等于随意传播信息?”问题链: ① 传播不实信息侵犯了他人什么权利? ② 小华的感受是否应被重视? ③ 法律如何界定言论自由的边界?
3. 道德辨析
小组讨论:辨析“无心之失”与“诽谤行为”的区别,探讨“尊重事实”“换位思考”在集体中的道德意义,形成共识:传播不实信息不道德且伤害他人。
4. 法理阐释
引入《民法典》第 1024 条关于名誉权的规定,说明散布不实信息贬损他人名誉需承担法律责任;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对青少年的特殊保护。
5. 德法思辨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保护名誉权的道德基础是维护人格尊严;遵守法律(底线)与践行道德(关爱他人)的互补性。
6. 实践延伸
组织“校园法治宣传小使者”实践活动。学生们分组制作关于言论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宣传海报,张贴在校园宣传栏。之后,每组选派代表在课间向同学们讲解海报内容,分享本次学习收获。
结束语:
如上,文章提出的“六步协同教学法”及其相关案例,旨在提供一个将“德治”之内涵与“法治”之框架紧密结合的实践路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境化、问题化、思辨化和实践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德与法的交融地带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晓琳 .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策略研究 [D].长春师范大学 ,2025.
[2] 颜能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对策 [J]. 智力 ,2025,(08):180-183.
[3] 祝祖岗 . 以发展道德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任务设计——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例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基础教育版 ),2023,24(0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