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有企业思政工作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陈龙
重庆北新融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 400000
1 国有企业提升思政工作的具体要求
1.1 坚持以人为本
国有企业要以平等、交流的形式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为其提供良好环境,以此增强员工的向心力,使其能够主动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1.2 提升员工的生活水平
国有企业要提升员工的生活水平,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人文情怀,增强思想素质。
1.3 实事求是
国有企业要紧跟时代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相关联,从宏观角度出发推动思政工作落实,为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创造条件。
2 国有企业思政工作现存问题探究
2.1 工作方式的制约与思维层次的局限相互影响
当前思政教育在方法论层面固守“传播者本位”逻辑,尚未建立有效的需求反馈机制,导致教育内容与受众认知图谱存在匹配偏差。这种结构性矛盾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更为凸显,当新生代员工已习惯交互式、场景化的信息接收方式时,线性传播的课堂化教育难以突破“知识壁垒—现实需求”的双重过滤,致使思政教育的认知转化率持续走低。现有思政教育过度依赖集中式宣讲导致教育场域时空固化,未能有效运用数字化传播的裂变效应与沉浸式体验优势,同时忽视了对员工价值认同度、行为转化率的动态监测,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机制客观上加剧了形式主义倾向。
2.2 技术赋能的表层化与价值传导的深层性存在鸿沟
当前国企思政教育的技术融合呈现“数字基座初具而价值传导效能不足”的阶段性特征,例如,很多国企虽然搭建了数字化教育平台,但员工思想动态数据、学习行为数据与组织管理数据尚未形成有机联通,AI 训练数据集的思政教育特异性不足,难以构建精准的个体认知画像,制约了个性化教育方案的生成能力。此外,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加速度”转型的迫切需求。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持续加快,传统工作模式与互联网时代的适配性矛盾日益凸显——员工注意力呈现碎片化特征,信息接收习惯转向即时化、场景化,这对思政工作提出了精准触达、双向互动的新要求。例如,虽然很多国企开通了各种新媒体账号,但内容还是老一套,文章、视频换汤不换药,员工刷到根本不想点开。很多新媒体账号只是简单地把报纸、杂志简单搬到网上,没有利用互动功能,比如让员工留言讨论、用AR 技术还原历史场景。
2.3 主体能力弱化与教育效能浅表化的结构性失衡
当前许多国企尚未设立专职思政岗位,相关工作常由党务或行政人员兼任,导致教育者精力分散、专业积累不足。部分教育者对新时期员工思想特点把握不准,缺乏心理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知识储备,在应对价值多元、代际差异等现实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在实际操作层面,思政教育存在“供需错位”的突出问题。教育内容更新滞后于时代发展,政策解读常停留在文件转述层面,未能结合企业改革难点与员工职业困惑进行针对性阐释。教育形式仍以讲座、文件学习等传统方式为主,虽然部分单位引入了视频课程,但多是线下内容的简单搬运,缺乏场景化设计和互动机制,这种程式化的教育模式既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更无法实现思想认同的深层转化。
3 优化提升国有企业思政工作质效对策探析
3.1 构建双向互动式教育
建立需求导向的内容生产机制。在各级党组织设立“员工思想动态观察哨”,通过每月专题座谈会、匿名意见箱、线上问卷星等方式,常态化收集不同岗位、年龄段员工的真实关切。例如,针对青年技术骨干群体开设“改革攻坚大家谈”线上论坛,邀请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就混改试点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云端对话;对生产一线员工开发“班前十分钟”微课堂,用情景剧形式讲解安全生产政策。打造分层分类教育体系。建立员工思想档案大数据平台,根据岗位特性、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三个维度细分教育对象。对管理层重点开展“战略解码”专题培训,将五年规划分解为可感知的部门目标;针对 6690 后”“00 后”员工开发“政策青年说”短视频专栏,由青年党员用脱口秀形式解读社保新政;为海外项目组定制“跨文化党建”移动课堂,解决时差导致的集中学习难题。
3.2 推进数智化转型的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思政工作体系
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统筹整合企业现有信息化资源,构建一体化智慧思政中枢平台。聚焦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强化平台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和精准服务功能,推动思政工作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意识形态安全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运用前沿技术手段提升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研判能力;同时,依托平台构建个性化思政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实现学习内容与员工需求的高效匹配,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数字化思政工作评价机制。深入贯彻数据驱动理念,探索建立科学完善的思政工作数字化评估体系。综合运用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构建涵盖理论学习成效、思想动态监测、行为转化评估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动态地评价思政工作质效。
3.3 坚持政治引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首先,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通过党委党组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等党建工作机制研究部署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企业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式发展;同时,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等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推进,做到全方位重视、全过程把控、全要素保障,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助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其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把党员干部培养为企业骨干,把企业骨干发展为党员,做到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般干部、党员带职工,培养一大批既懂生产经营管理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型干部,锻造一批以党员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团队和以党员为骨干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让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助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助推器”。
最后,构建多元宣传教育机制。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强调宣传教育在开展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优势和特点,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两微一端”平台,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建立网络思政工作新阵地,开展“指尖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让思想政治工作可视可感可及。
结语
面向未来,国有企业应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既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现有对策,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动态调整工作策略;也要勇于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增强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穿透力。唯有如此,方能让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国有企业应对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磅礴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维 , 杨紫涵 . 国有企业思政工作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5,(07):76-78.
[2] 白宝玲 .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4,(36):1-3.
[3] 石雅琴 , 李少勇 . 国有企业党建引领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的实践 [J].现代企业文化 ,2024,(3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