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多元联动,向教育更深处漫溯

作者

林海青

揭阳林超纪念中学 522000

引言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生的成长不仅依赖于知识的积累,更涉及到心理素质、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它不仅是教育教学的一项挑战,也考验着教师的耐心、智慧与方法。后进生通常面临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缺乏学习动机等问题,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不仅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在后进生转化方面所探索出的“超”常规模式,通过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值得在更多学校中推广应用。

背景概述

揭阳林超纪念中学,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以林超先生名氏命名的中学,旨在赓续林超先生大教育家的教育情怀。学校以“承林超精神,育经纬英才”为办学理念,坚持五育融合,将“追求真理,大爱无疆”的林超精神贯穿在学校发展、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等各项工作中,着力讲好林超先生一生“崇尚科学、为国奉献、耕耘教育、心系桑梓”的故事,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学校为应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采用了分层教学模式,设立了林超班、创新班与普通班三个层级。除了有优秀学子的林超班和创新班,学校同样注重对普通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探索出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后进生转化方案——“超”常规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学校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取得了显著的学生成长成效。

林超模式的关键特点与实施策略

一、校园文化建设:立德树人,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

非常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打造“书香校园”,以德润人,弘扬林超先生“追求真理,大爱无疆”的精神,营造了一种热爱阅读、崇尚科学、尊重人格、追求真理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讲述科学家林超、黄旭华等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学生感受到爱国、创新与责任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氛围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更为他们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1. 打造书香校园

办学以来,学校持续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引导全校师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增强校园文化的人文底蕴和育人力量,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通过阅读引领师生走进知识殿堂,培养阅读习惯,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将阅读融入校园文化之中,通过举办读书节、读书论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此外,校园内还设置了文化墙、读书角等设施,展示师生的阅读成果,激发师生的阅读热情。经过一系列活动举措,学校阅读特色优势彰显,师生阅读兴趣浓厚。学校先后被评为榕城区、揭阳市和广东省“书香校园”,师生们在各级各类阅读活动中成绩斐然。阅读活动五彩缤纷,构建了温馨和谐的文化育人环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活动的育人功能,有效助推高品质校园阅读的开展。漫步校园,随处可以感知到浓浓的书香文化,处处洋溢着人文气息。后进生长期浸润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耳濡目染,逐渐被感化、被唤醒,渐渐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书香校园给学生打下幸福的人生底色。

2. 建设“经纬教育”德育特色品牌

办学以来,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全员德育,全面育人。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以打造高质量、有特色的“经纬教育”品牌为目标,厚植家国情怀,具备国际视野的英才。学校秉承“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的办学理念,以“明德、求真、笃行、超越”为校训,培育“和谐、协作、进取、创新”的校风,倡导“尚德、博学、善导、有恒”的教风,养成“修身、勤学、善思、有为”的学风,大力推动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勉励和鞭策全体师生,要学会做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林超人。比如在第二届科技文化节期间,七年级举行了“对话科学星辰·传承探索精神”主题演讲比赛。这场以科学家精神为内核的比赛活动,就是学校“经纬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正如学校校长在中国地理学会 115 周年纪念会上所言:“林超精神是根,经纬教育是脉,我们要让科学家的星辰之光照亮每一名学子的成长之路。”建校两年以来,学校被评为“揭阳市德育特色学校”,“经纬教育”特色项目被榕城区教育局确认为“特色学校培育单位”。全员德育的理念有效地助推了后进生的转化,成效显著。

二、多元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后进生被激励去发掘兴趣爱好、锻炼实践能力、提升自信心。这些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弥补短板的机会,也增强了集体意识,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成长。学校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借助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学校每年开展读书节、科技节、艺体节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厚植家国情怀。2023 年 10 月、11 月和 12 月,学校分别举办第一届以“快乐阅读,幸福成长”为主题的读书节、以“学习科学家精神,放飞科学梦想”为主题的科技节和以“青春亮风采,筑梦向未来”为主题的艺体节,2024 年10 月、12 月2025 年3 月,学校分别举办第二届以“悦读经典,筑梦未来”为主题的读书节、以“舞动青春,活力超中”为主题的艺体节和以“智慧未来,玩转科学”为主题的科技节。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感受了成长的快乐,得到了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此外,学校团委会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成立“风云地理社”、“墨韵书画社”、“星光朗诵社”“耘梦文学社”等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包括国画、吟诵、书法、对联等,以德育人,以艺启智。在这些课程中,遵循“传承、创新、实践、交流”的原则,以自主学习和体验为主导,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后进生的转化注入了强心剂。

三、法制与心理教育并重,关注学生心理发展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法制教育与心理疏导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学校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心理讲座也是学校转化后进生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定期与学生互动、关注其情感变化,发现学生的焦虑与困扰,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学习压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学校每学年都会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如 2024 年 4 月举行中考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4 年 10 月和 2025 年 3 月开展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宣传活动,在校园里播撒下“法制”的种子,筑起一道坚实的法律防线,为后进生的青春成长保驾护航。

四、思政课为核心,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思政课在林超中学的后进生转化工作中占据了核心地位。通过课程内容的有机渗透,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奋斗、努力和责任的重要性。在讲解诚信、尊重、责任等主题时,教师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名人故事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集体主义教育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每学期,校长都会上思政第一课,如 2025 年春季开学升旗礼上《弘扬科学家精神,报国无悔赤子心》,号召所有学生致敬先辈,学习科学家精神,塑造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

五、激发学生参与,成立校园自律组织

为了增强后进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学校组织了校园纠察队、文明卫生纪检队等自律组织。通过参与这些组织,学生不仅能在实际行动中提升个人的自我约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这些组织,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却因共同的信念凝聚在一起,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如此,它还紧密地连接着学校和学生,传递者校园的多元化与精神,照亮同学们前行的道路,书写着校园生活的华丽序章。

六、家校联动,共同推进学生转化

家校合作是后进生转化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校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以便制定个性化的转化方案。教师与家长共同商讨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共同探讨转化措施,形成合力。此外,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心理疏导技巧,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长。如每一学期,各年级都举办了以“家校合力,筑梦未来”、“家校协同,筑梦起航”等为主题的家长会,形成教育合力;寒暑假期间,在校长的带领下,学校行政领导、各年级班主任到学生家中开展家访活动。学校、家庭、教师齐抓共管,力争让每个孩子都优秀。各年级组建了家长委员会,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和安全教育。家校携手促成长,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结语

的后进生转化工作,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超”常规模式。这一模式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的多元化、法制与心理教育并重、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以及家校联动等方面的综合实践,全面推动了学生的成长与转变。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仅需要教师的耐心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学生在学业成绩、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许多后进生成功完成了自我转变,迈向了更为广阔的成长道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力并加以引导,林超中学的“超”常规模式无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后进生转化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汪文中 . 重视初中德育生态方法,关注德育生态效果 [J]. 软件 ( 教育现代化 )(电子版);2019(09).

[2] 苏磊 . 以德育人,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初探 [J]. 教育科学:引文版,2020(16):261.

[3] 谭燕妮. 浅析差生的心理问题及教学对策[J]. 青春岁月,2015(08)25-28.

[4] 郑林娟.“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建议[J]. 教师博览,2023(01):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