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维度驱动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孟凯凯 谭梦姣通讯作者
青海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6
1 城镇化发展动态
我国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城市与经济也迅速发展,为适应不同地区各方面条件的不同,也逐渐形成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整体上提升速度较快,但多数省份的发展质量水平不高 [1]。随着经济发展、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也对城镇化有一定的影响,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旅游、生态、人口等都与城镇化有着密切关系。
2 旅游城镇化
旅游城镇化是以旅游产业为核心,融合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综合体系,其核心作用在于通过产业联动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 [2]。旅游城镇化已经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优化了区域经济结构,还显著提升了社会稳定性与居民生活水平。
旅游产业的升级与市场扩张直接带动了城镇空间形态的革新,形成了以旅游功能为主导的新型城镇格局 [3]。这一转变不仅加速了经济增长与空间资源的高效配置,还通过城乡要素流动与区域分工优化,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现代旅游业通过激发产业活力、引导人口合理迁移以及协调区域发展,持续为城镇化进程注入动力,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多维共赢。
3 城乡融合发展与城镇化
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对城镇化的影响日益显著,二者通过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实现城乡协同发展,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推进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方面,科学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演变规律及其作用机制,对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发展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面对老龄化挑战,需通过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优化生育政策等综合措施,缓解人口结构压力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落实。
在城乡融合发展维度,新型城镇化作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路径,其作用机制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密切相关 [5]。此外,推进“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是城乡融合的核心任务 [6],需统筹经济发展导向与社会公平目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因地制宜地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的高质量协同。
4 生态城镇化
在生态城镇化领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远程及近程耦合关系已成为国际人地系统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为推动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进入新阶段,需重点聚焦城市群地区耦合机制、主导路径与动态演变特征的系统研究,并强化理论框架构建。为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亟需推进城市能源系统升级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绿色转型。此类研究不仅深化了城镇化 - 环境关系的理论认知,更凸显政策设计与政府引导在可持续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优化产业模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举措,可系统性提升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效率,最终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5 总结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多维度驱动特征。动态特征,整体质量提升显著,但区域差异明显,创新驱动作用增强,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为城镇化提供基础保障;旅游驱动,旅游产业通过空间扩展、经济激活与城乡一体化,成为民族地区及欠发达区域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与老龄化应对需结合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通过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生态约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需通过能源转型与政策干预实现可持续演进。
未来需协调创新、绿色、人文与政策要素,构建多维度联动的城镇化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向书坚 , 徐应超 , 李凯 .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统计评价研究 [J].统计研究 ,2024,41(03):33-47.
[2] 唐健雄 , 陕颖颖 . 旅游城镇化对共同富裕影响的仿真研究——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为例 [J]. 人文地理 ,2024(02)-0164-0172.
[3] 陶慧 , 刘家明 , 虞虎 , 朱鹤 . 旅游城镇化地区的空间重构模式——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 [J]. 地理研究 ,2017(06)-1123-1137.
[4] 郭远智 , 周扬 , 韩越 .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化及乡村振兴对策 [J]. 地理研究 ,2019(03):667-683.
[5] 李靖 , 廖和平 , 刘愿理 , 张杰 .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时空演化及关联性分析 [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04):657-669.
[6] 方麒玮 , 马永强 , 张孙博文 , 等 .“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J/OL]. 林业经济 ,1-27[2024-05-22].
通讯作者:谭梦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