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红歌与课程思政的耦合机制研究
邱思晖 杨健生 陈昌
广州新华学院音乐系 广东 广州 51020
摘要:教育部2020年10月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标志着我国学校美育工作进入了系统性改革的新阶段。该文件从国家战略高度确立了“构建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的总体目标,不仅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更为区域特色美育工作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经典红歌作为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能够有效实现价值引领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统一。本文从经典红歌概念及类型入手,基于耦合理论,探讨经典红歌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关联,分析其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重塑功能,并提出实践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经典红歌;课程思政;耦合机制;声乐教学
Abstract: In October 2020,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document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School Art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marking a new stage of systematic reform in China's school art education work. This document establishes the overall goal of "building a diversified and high-quality modern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a national strategic perspective. It not only provides policy basis for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but also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esthetic education work system.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classic red songs have distin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into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organic unity of value guidance and art education.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classic red songs, and based on the coupling theory, explores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ic red song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It analyzes its value reshaping function in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practical path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lassic red songs;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pling mechanism; vocal music teaching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逐渐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2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文件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各课程思政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经典红歌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高校声乐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要途径。
1 经典红歌概念与类型
1.1概念
“红色”作为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政治文化符号,其可以折射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辞海》诠释,“红色”涵盖了革命性(苏联红军传统的延续)、政治性(中国共产主义政权的象征)、精神性(革命信仰的具象化表达)三个主要内容。这在中国革命语境中经历了意义重构的过程:从早期象征革命意义的“血色记忆”,演化成兼具民族独立象征与现代国家认同的文化标识,既包含传统文化中吉祥喜庆的意识,又融入了近代救亡图存斗争中形成的抗争精神标志。
在音乐学领域,经典红歌界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反映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意识形态的音乐文本集合[1]。这些作品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革命战争题材作品主要展示民族解放叙事,如我们的国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品凸显国家认同价值的构建,如《歌唱祖国》;改革开放后的作品主要体现精神风貌和未来的希冀,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因此,经典红歌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声音档案,其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共同塑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音乐表达范式。
1.2 类型
经典红歌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从历史演进、主题内容、艺术形态等3个方面进行分类。
历史演进类型
红歌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左翼文艺运动时期的普罗歌曲、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歌谣、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歌曲为代表,反映了民族解放的艰难历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歌主要是对新中国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后叙事的赞美及希冀,展现国家发展的时代轨迹,折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过程[2]。
(2)主题内容类型
以主题内容分类,可以分为战争叙事类、政治认同类、社会建构类和情感动员类。战争叙事类主要包括军事动员型战歌、战役纪实型壮歌和胜利凯旋型赞歌,它们主要是通过音乐叙事实现革命历史记忆。政治认同类主要包括政党合法性颂歌、政权建设赞歌和领袖形象塑造歌曲,这类歌曲强调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社会建构类主要强调军民鱼水情、群众新生活和妇女解放等题材,反映社会关系的重塑。情感动员类主要包括民族救亡悲歌、爱国主义颂歌、革命浪漫主义抒情曲,通过情感共鸣实现思想动员[3]。
(3)艺术形态类型
红歌的艺术形态丰富多彩。在表演形式上,既有独唱、齐唱等单体声乐作品,也有重唱、合唱等复合声乐形式,还包括歌剧选段、影视插曲等综合艺术形态。在音乐风格上,可分为进行曲式群众歌曲、艺术性抒情歌曲和民族化改编作品三大类,体现了政治诉求与艺术表达的辩证统一。多重艺术形态不仅有助于对红色歌曲本体的认识,更能为理解音乐与政治、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理论。它们相互渗透、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音乐文化体系[4]。
2 经典红歌与课程思政的耦合
2.1 耦合理论的内涵
耦合理论(Coupling Theory)源于系统科学,指两个或多个系统或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形成协同关系的机制。其核心在于分析系统间的关联程度及互动模式,强调动态平衡与整体效应。在社会科学领域,耦合理论广泛应用于教育学领域,用来揭示不同教育要素的协同逻辑。耦合机制一方面根据具体情境调整互动方法。另一方面强调“1+1>2”的协同效应,为跨领域融合研究提供了方法论。
课程思政与红歌的教学耦合研究中,耦合理论揭示红歌的艺术属性与思政属性通过教学实践实现双向赋能。另外,提供“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分析框架,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通过情境教学、互动讨论等路径形成耦合,实现“以美育人、以歌化人”的教育目标。
2.2 经典红歌的思政育人功能
作为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艺术载体的经典红歌,其思政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在历史认知方面,红歌通过《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作品的艺术叙事,以音乐为载体构建集体历史记忆,强化学生对党史、国史的情感认同。在价值塑造方面,《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作品通过激昂的旋律和饱含家国情怀的歌词,潜移默化地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在文化传承方面,红歌将民族音乐元素与革命精神相融合,如《南泥湾》蕴含陕北民歌特色,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艺术性表达-思想性渗透-价值观内化”的递进机制,使红歌成为课程思政建设中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
2.3 课程思政对经典红歌教学的赋能作用
课程思政为红歌教学提供了价值引领,实现了从单一技能传授向“德艺双修”育人模式的转型。课程思政不仅明确了红歌教学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让教学不再局限于演唱技巧传授,而是延伸至革命精神学习。而且通过挖掘红歌创作背景、歌词内涵等思政元素,构建了“音乐作品-历史语境-时代价值”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法层面,课程思政倡导的“浸润式教育”理念催生了红歌情景剧、红色音乐微课等创新形式,如将《南泥湾》与劳动教育结合开展实践教学[5]。这种赋能使红歌教学打破传统声乐课程的局限,既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最终实现艺术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同频共振。
3 经典红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重塑
3.1 从“技艺传授”到“价值引领”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将红歌简化为声乐技巧的学习,过度聚焦于发声方法、音准节奏等专业技能培养,弱化了作品蕴含的思想政治价值。这种“技术本位”的教学,忽略了歌曲本身承载的文化内涵。经典红歌与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通过教师开发融合技能要点与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运用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技艺与价值”的双层目标[6]。从“技艺传授”到“价值引领”的转变的模式,既符合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要求,也符合声乐教育的内在规律。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策略,细化价值引领的实施路径,推动这一模式向更深层次发展。
3.2 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经典红歌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独特教育价值。通过对红歌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系统性认知。这些音乐作品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又承载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教授红歌创编、开展跨文化音乐比较等,引导学生理解红歌所体现的文化主体性,使学生在掌握声乐技能的同时,建立起对民族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从而培养具有文化自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音乐人[7]。
3.3 促进“德艺双馨”人才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以经典红歌作品为载体,教授学生的声乐技巧,如音准把控、气息运用和情感表达等专业能力。另外深入挖掘红歌的思想内涵,如通过诠释革命者的坚贞品格,挖掘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使学生在提升演唱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8]。这种通过构建“艺术素养-道德情操”双重育人模式、“技道并重”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促进“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培养。
4 实践路径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经典红歌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核心保障。声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分支,其本质是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多维育人特征。声乐教学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范畴,其核心在于实现学生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系统性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声乐教师承担着专业指导者和价值引领者的双重角色,需要构建专业素养与思政素养协同发展的复合型能力结构。因此,高校声乐教师需要突破技术本位的教学范式,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重构声乐教育的认知框架,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通过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认知和文化自觉,具有出在声乐教学中有效识别、转化思政元素的能力,从而培养兼具艺术造诣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音乐人才[9]。
4.2 优化教学内容
红歌作品作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产物,其内在的思政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蕴含着艺术价值判断、体现着时代精神传承等3个维度。实现这些教学目标,需要构建系统化的实施路径。教师应运用历史分析法和文化阐释学等方法论,对红歌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和符号意义进行深度剖析。教学设计环节上通过体现“主题-作品-元素”3个体系,建立专业技能传授与思政教育要素的对应。在过程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历史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实现价值认同。需要强调的是融合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要在保持声乐学科特性的前提下,实现专业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念体系的结构性耦合。进一步深入挖掘声乐教育资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其作为思政融合的切入点,从而优化教学内容。
4.3 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声乐教学方法创新需要实现从技术本位到育人导向的范式转换。这种转型的核心在于构建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实践认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论体系。教师通过数字化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环境,借助虚拟现实等手段还原作品历史语境,让学生在多感官体验中理解音乐作品的政治文化内涵。教学方法采取感性体验与理性反思相结合的螺旋式路径,将声乐训练的审美感受与思政教育的价值思考有机融合,形成艺术表达与思想深化的良性互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专业基础设计梯度化的思政融入方案,实现个性化指导。这种教学方法体系突破了传统模仿训练的局限,使教学重心从单纯技能传授转向综合素质培养,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评价维度从单一专业标准转向多元发展指标。
5 结论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是“育人”与“育才”高度统一的过程,是“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经典红歌与课程思政的耦合,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新的育人思路。通过价值重塑与优化实践路径,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更能强化其思想政治素质,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未来,可进一步探索红歌与其他思政元素的融合模式,推动高校艺术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红色经典音乐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
[2]赵鑫.中国现代红色歌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20-25.
[3]李爽霞.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路径选择[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4):119-123.
[4]顾易.《乐记》与中国音乐美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3.
[5]张晓军.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2:49.
[6]董惠芳,孙家欣.高等院校美育类课程评价方法改革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20-123.
[7]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8]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2024-08-1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h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9]胡建林.推进高校声乐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N].新华日报,2024-4-16(15).
1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州市音乐家协会“‘课程思政’理念下经典红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1GZYX031);2023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东优秀传统体育“两创”实践经验、机理及育人效果评价研究》(GD23XTY26)。
作者简介:邱思晖(1986-),女,汉,广东汕头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通讯作者:杨健生(1965-),男,汉,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