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池塘水产养殖技术模式创新与实践
安国东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环城乡人民政府 130400
一、榆树市盐碱地池塘养殖的现状与挑战
1.1 榆树市经济与土地资源特点
榆树市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67.7733 亿 ,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较大。全市总面积 4712 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属冲洪积湖积台地平原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黑土、草甸土和盐碱土。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有第二松花江、拉林河、南北卡岔河等河流及众多支流,为盐碱地池塘水产养殖提供了一定的水资源条件。然而,榆树市盐碱地存在土壤盐分高、碱性强的问题,pH 值普遍在8.5 - 9.5之间,盐分含量在 0.3%- 0.8% ,这对养殖生物的生存和生长构成了巨大挑战。
1.2 盐碱地池塘养殖面临的挑战
1.2.1 水质调控困难
榆树市盐碱地池塘水体的高盐碱度导致水质不稳定,盐度和 pH 值波动大。夏季高温时,水分蒸发加剧,盐度迅速升高;而在雨季,大量降水又会使盐度和 pH 值骤降,这种剧烈的变化容易造成养殖生物应激反应,增加患病和死亡的风险。此外,高盐碱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较低,且水中的离子比例失衡,如钙、镁离子含量相对较低,影响养殖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
1.2.2 养殖成本高
盐碱地池塘需要进行前期改良和日常水质调控,这增加了养殖成本。改良盐碱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使用化学改良剂调节土壤酸碱度、铺设防渗膜防止盐分渗透等。在养殖过程中,为了维持适宜的水质条件,需要频繁地进行换水、增氧和水质监测,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和电力资源。此外,由于缺乏本地的种苗繁育基地,购买种苗的成本也较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榆树市盐碱地池塘养殖成本居高不下。
1.2.3 技术与人才匮乏
榆树市农村地区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水产养殖知识和技术。他们对盐碱地池塘养殖的特殊要求了解不足,在养殖过程中主要依靠传统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水质问题和病害防治。同时,当地缺乏专业的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养殖户在遇到技术难题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制约了盐碱地池塘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二、榆树市盐碱地池塘水产养殖技术模式创新
针对榆树市盐碱地池塘养殖面临的挑战,结合当地的经济和土地资源特点,创新提出以下四位一体的技术模式。
2.1 低成本盐碱地改良技术
2.1.1 生物改良法
利用榆树市丰富的农业废弃物,如玉米秸秆、稻壳等,进行生物改良。将玉米秸秆粉碎后,均匀地撒在池塘底部,每亩用量为 500-800 公斤,然后进行深耕,使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秸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产生有机酸,降低土壤的pH 值。同时,秸秆分解过程中释放的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此外,还可以在池塘中种植耐盐碱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碱蓬等。这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体中的盐分和氮、磷等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例如,芦苇具有发达的根系,能够深入土壤中吸收盐分,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
2.1.2 化学改良与物理改良结合
在生物改良的基础上,适当采用化学改良剂和物理改良措施。对于 pH 值过高的池塘,可定期泼洒适量的硫酸亚铁或柠檬酸,调节水体的酸碱度。同时,利用沸石粉、活性炭等具有吸附性的物质,吸附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和多余的盐分。物理改良方面,采用机械翻耕的方式,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通过定期对池塘底部进行翻耕,使土壤中的盐分均匀分布,减少盐分在局部地区的积累。
2.2 耐盐碱品种选育与混养模式
2.2.1 本地耐盐碱品种选育
结合榆树市的自然条件,开展本地耐盐碱品种的选育工作。例如,对本地的鲫鱼进行驯化和选育,筛选出耐盐碱能力较强的鲫鱼品种。通过多代选育,使鲫鱼能够适应盐碱地池塘的高盐碱环境,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得到提高。同时,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一些经过改良的耐盐碱品种,如耐盐碱的草鱼、鳙鱼等,并在本地进行试养和推广。
2.2.2 混养模式构建
采用多品种混养的模式,充分利用池塘的空间和资源,提高养殖效益。根据不同养殖品种的生态习性和食性,构建合理的混养结构。例如,上层养殖耐盐碱的鲢鱼、鳙鱼,它们以浮游生物为食,能够控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数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中层养殖经过选育的耐盐碱鲫鱼和草鱼,它们以水生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底层养殖泥鳅、黄鳝等底栖生物,它们能够摄食池塘底部的残饵和粪便,起到清洁底质的作用。这种混养模式不仅提高了饲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病害的发生。
2.3 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2.3.1 养殖尾水生态处理
建立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实现养殖尾水的循环利用。在池塘周边建设人工湿地,将养殖尾水引入人工湿地中。人工湿地中种植有菖蒲、鸢尾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能够吸收尾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通过微生物的作用,降解尾水中的有机物。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的尾水,水质得到净化,可以重新回流到池塘中进行养殖,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2.3.2 种养结合模式
开展“池塘养鱼 + 岸边种植”的种养结合模式。在池塘岸边种植耐盐碱的经济作物,如向日葵、甜高粱等。这些作物可以吸收池塘渗出的盐碱水,降低周边土壤的盐度。同时,作物的秸秆可以作为饲料或肥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甜高粱的秸秆富含糖分和蛋白质,可以经过青贮处理后作为草鱼的饲料;向日葵收获后的秸秆可以粉碎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4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2.4.1 渔旅融合
结合榆树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渔旅融合产业。在盐碱地池塘周边建设休闲垂钓区、农家乐等旅游设施,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水产养殖和乡村生活。游客可以在池塘中垂钓,品尝新鲜的水产品,还可以参与农事活动,如采摘岸边种植的经济作物。通过渔旅融合,不仅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还提升了盐碱地池塘养殖的附加值。
2.4.2 产销一体化
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盐碱地池塘养殖的产销一体化。合作社统一采购种苗、饲料和渔药,降低养殖成本。同时,合作社负责水产品的销售,与超市、农贸市场等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提高养殖户的市场议价能力。此外,合作社还可以开展水产品深加工,如制作鱼干、虾酱等,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三、结论与展望
结合榆树市的经济和土地资源特点,创新盐碱地池塘水产养殖的四位一体技术模式,该模式不仅解决了盐碱地池塘养殖面临的水质调控困难、品种不适宜、成本高和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还实现了盐碱地的高效利用、养殖效益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对榆树市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榆树市人民政府官网相关资料
[2] 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榆树市土地资源的相关报告
[3] 相关水产养殖学术期刊中关于盐碱地养殖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