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间叙事”为载体的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班级美育实践研究
王羽慧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美育是室内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既需提升学生造型能力、色彩感知等“显性审美素养”,更要培育其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对人文精神的践行等“隐性审美品格”。班主任作为班级育人主导者,依托班级组织凝聚育人合力,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实践活动,在美育中具有天然优势。
“空间叙事”是室内设计的核心方法论,通过空间布局、材质、符号等元素传递特定文化主题、情感体验或价值观念。将其与班级美育结合,能让学生在“解读文化—转化设计—落地实践”中实现“审美感知—审美创造—审美践行”的递进,达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
二、空间叙事与班级美育的融合逻辑
2.1 空间叙事为美育提供“文化锚点”
室内设计的本质是“为人的空间赋予意义”,意义源于文化内涵。班主任引导学生以“空间叙事”为线索,挖掘地域传统、红色文化、环保理念等,使美育从抽象的“审美训练”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解码”。如在班级主题班会解析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叙事逻辑,学生既能理解造景美学,又能领悟“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
2.2 班级组织为美育提供“实践场域”
班级作为学生紧密的集体单元,其组织形式可直接服务于美育实践。班主任设计“空间叙事”主题班级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从“文化理解”到“设计表达”的转化。如分组调研本地非遗技艺,提炼符号元素融入“传统工艺展厅”设计,在协作中深化对文化美的认知,培养团队审美共识。
三、以空间叙事为载体的班级美育实践路径
班主任主导的美育实践遵循“文化挖掘—叙事转译—实践落地—反思迭代”闭环,具体路径如下:
3.1 文化内涵挖掘:从“认知”到“共情”
班主任通过班级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化内核,避免空间叙事流于形式符号堆砌。
地域传统文化:组织“家乡空间记忆”主题分享会,学生拍摄老家堂屋、街巷等空间,提炼文化符号并撰写短文。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进班讲座,指导学生理解“符号—功能—精神”的关联。
红色文化:带领班级参观地方革命纪念馆,学生记录展厅“空间叙事”设计手法,分组提炼“红色精神关键词”,为后续空间转译奠定基础。
环保理念:开展“废弃空间重生”案例研讨课,分析旧工厂改造等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是“尊重自然、循环共生”的美学观。
3.2 空间叙事转译:从“文化”到“设计”
班主任以“班级项目”为载体,指导学生将文化内涵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设计语言。
符号转译:在“传统纹样与现代软装”班级工作坊,学生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窗帘、地毯图案设计,班主任强调传递符号背后的意境。
氛围营造:针对红色文化主题,组织“空间情绪板”制作活动,学生用色彩、材质、光影拼贴“红色精神”空间氛围,班主任引导思考如何让参观者产生情感共鸣。
功能融合:在环保主题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小户型改造”作业中融入环保理念,班主任组织“设计答辩会”,重点评审环保理念是否自然融入功能。
3.3 实践落地:从“设计”到“践行”
通过“班级联合设计展”和“社区空间改造”让美育成果落地。
班级联合设计展:每学期末举办“文化·空间·人”主题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文化内涵转化为小型装置或空间模型。班主任统筹策划,要求作品附带“叙事说明牌”,并组织评选“最佳叙事奖”。
社区空间改造实践:对接社区居委会承接改造项目,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调研居民需求,融入环保理念和地域文化。班主任强调“空间是为人服务的叙事”,要求学生记录居民反馈并调整设计。
3.4 反思迭代:从“实践”到“成长”
班主任通过“班级复盘会”促进学生深化认知,形成美育闭环。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撰写《设计日志》,记录“文化理解—设计修改—用户反馈”过程,思考设计对文化内涵的传递及形式与实用性的平衡。
集体研讨:针对社区改造项目组织辩论会,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讨论,班主任引导学生认识到美育需在专业、文化与社会需求中找平衡。
四、实践成效与价值
4.1 学生审美素养的递进式提升
从“技法模仿”到“文化表达”:学生从依赖网络素材拼接,转变为主动从文化中汲取灵感,部分学生作品获专业认可。
从“单一审美”到“多元包容”:学生打破“欧式奢华才是美”的刻板认知,理解多种美的形态。
4.2 社会责任感的具象化培育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践行”:参与社区改造的学生切实体会到环保责任,将理念融入实际设计。
从“专业学习”到“公共意识”:学生在红色主题设计中意识到设计师的社会影响,主动参与志愿设计服务。
4.3 班级育人氛围的提质增效
以空间叙事为纽带,班级形成“文化共享、审美互促”的氛围,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协同指导,家长参与“家乡文化分享会”,构建了“班级美育共同体”。
五、挑战与优化策略
5.1 实践中的挑战
部分学生对文化内涵理解浮于表面,空间叙事“符号化”;班级实践对接外部资源协调难度大;班主任需平衡“专业指导”与“美育引导”,对综合素养要求高。
5.2 优化策略
建立“文化导师库”,联合多方组成指导团队;分层推进项目,降低实践门槛;争取院校支持,解决资源不足问题。
六、结论
以“空间叙事”为载体的班级美育,让学生在“解读文化—创造空间—服务社会”中理解“美”的多重内涵。班主任搭建实践桥梁,使美育扎根专业土壤,让学生体会“设计为人”的本质,成长为“有审美、有温度、有担当”的设计师。该模式为艺术设计专业班级美育提供了可复制、可延伸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