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区农业水利工程与农村桥梁配套建设的技术经济评价
杨航
葫芦岛市公路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0
摘要:丘陵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生态屏障,但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分散的土地分布以及季节性水资源不均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水利工程与农村桥梁作为支撑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网络的关键环节,二者的配套建设具有极强的协同效应。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丘陵地区农业水利工程与农村桥梁配套建设的技术经济评价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农村桥梁;技术经济评价
引言
我国丘陵地区分布广泛,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是粮油、果茶、畜牧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然而,与平原地区相比,丘陵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先天不足”的困境:地形起伏大,耕地碎片化;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发;交通条件落后,机械化和产业化水平低。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制约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因此,对丘陵地区农业水利与农村桥梁配套建设进行科学、全面的技术经济评价,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投资效益、推动丘陵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农业水利工程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丘陵地区降水虽可能丰沛,但雨水迅速汇入沟谷河流,难以被耕地有效利用。雨季易发山洪,冲毁农田;旱季则溪流干涸,无水可灌。通过建设水库、塘坝、蓄水池等“小、微型”水利设施,可以拦截地表径流,蓄积雨季余水,为旱季农业灌溉提供可靠水源。配套建设泵站、输水渠道(包括渡槽、倒虹吸等跨越沟壑的设施)或管道系统,能够实现“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将水提升或输送到不同高程的耕地,极大地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确保农作物关键生长期的用水需求。水利工程不仅是“兴利”工程,更是“除害”工程。梯田、谷坊、拦沙坝等坡面与沟道治理工程,能有效减缓水流速度,拦截泥沙,是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宝贵耕地资源的根本措施。水库和塘坝在汛期能削峰滞洪,减轻下游农田和村庄的洪水威胁,形成一道安全屏障。这种防灾减灾功能,直接保护了农业生产成果和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农民可以从单一的、抗风险能力弱的旱作农业,转向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林果业或水产养殖业。例如,有了水利保障,可以在丘陵山地大力发展茶园、果园、中药材种植等,配套滴灌、喷灌等节水设施,不仅能提高产量和品质,还能实现水肥一体化,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向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2丘陵地区农业水利工程与农村桥梁建设的特殊性与必要性
2.1特殊性
丘陵地区坡度变化大,地质构造不稳定,常见软土、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这对水利工程的坝体、渠系稳定性和桥梁的基础、墩台承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施工难度和风险显著增加。降水集中,溪流洪水暴涨暴落,水流冲刷力强。水利工程需考虑强大的防洪压力和泥沙淤积问题,桥梁则需设计足够的泄洪能力和抗冲刷基础。丘陵地区多为生态脆弱区或重要水源涵养地。工程建设极易引发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水体污染,因此对环保技术、生态修复措施要求极高。居民点和耕地分布分散,导致水利灌区管线长、效率低,桥梁连接的网络节点多但单个流量小,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单位投资成本较高。
2.2必要性
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稳定的灌溉水源和便捷的机械通道是现代农业的基石。配套建设能有效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和宜机化水平,助力高产稳产。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的需要,完善的水利设施可以调蓄洪水、抵御干旱;坚固的桥梁保障了灾时救援通道和灾后恢复生产的生命线。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需要,畅通的交通和可靠的水源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前提条件,能有效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改善民生与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解决丘陵地区群众“饮水难、灌溉难、出行难”的问题,是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1]。
3丘陵地区农业水利工程与农村桥梁配套建设的技术经济评价分析
3.1技术评价
农业水利工程技术要点与评价:技术评价是衡量项目可行性、可靠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主要从技术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生态友好性等方面进行。水源工程技术:评价坝型选择(土石坝、重力坝)、防渗技术、泄洪建筑物设计的合理性,在丘陵地区,应优先考虑对地形适应性强、就地取材的土石坝。评价泵站选址、机组选型(需适应水位变幅大)、能源形式(电网、光伏提水)的合理性,光伏提水在偏远分散地区具有显著优势。分散式蓄水设施,评价其布局、防渗、集流场设计的技术经济性。输配水工程技术:渠道防渗,评价明渠(砼衬砌、U型槽)与管道(PE、PVC)输水的效率与成本。管道输水在丘陵地区损耗小、占地少,优势日益突出。节水灌溉技术,喷灌、微灌(滴灌、微喷)等技术评价,需结合种植结构(经济作物更适用)、地形坡度(需压力补偿)和水源条件进行选择[2]。
农村桥梁工程技术要点与评价:梁桥结构简单、施工便捷,是中小跨径的首选,需评价其跨径布置与沟谷的匹配度;拱桥承载能力强、造型美观,可就地利用石材,与自然环境协调性好,但对地基和施工工艺要求高;涵洞适用于流量较小的溪沟,评价其过水能力、填土高度和结构形式(盖板涵、圆管涵)。基础形式需根据地质勘探结果确定,浅基础或桩基础。评价桩基深度、直径的设计能否有效规避软弱层和满足冲刷深度要求;墩台设计需考虑水流的冲击力和土压力,采用合适的形状(如流线型桥墩)和材料[3]。
配套建设的协同技术评价:水利工程与桥梁在空间上是否一体规划,例如,水库的坝顶或溢洪道桥梁是否兼顾了交通功能,泵站的管理房是否利用了桥头空地,评价其布局的紧凑性和土地节约效果;评价结构物是否实现多功能化。如“桥闸合一”结构,下部拦水蓄水,上部通行车辆,极大地节约了总体投资和空间资源;评价是否实现了土方平衡、建材共享、施工便道共用。例如,修建水库的同一支施工队伍和建材库存可用于修建桥梁,降低成本;评价是否建立了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运维团队,对水域、道路、桥梁进行一体化智能监控和维护,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4]。
3.2经济评价
将水利和桥梁建设纳入区域发展整体蓝图,能够更科学地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例如,水库的建设会形成新的水域,可能淹没原有道路,这就需要新建桥梁来恢复和升级交通网络。反之,规划新的道路桥梁时,也要充分考虑其对地表径流、河流形态的影响,并为未来可能的水利设施预留空间。配套建设避免了各自为政可能导致的冲突和浪费,使基础设施网络与自然环境、产业布局、村镇规划更好地融合,引导人口、产业和资源沿优化后的交通-水利轴线合理分布,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空间基础[5]。
结束语
丘陵地区农业水利工程与农村桥梁的配套建设,是实现该区域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战略性举措。它超越了单一工程建设的范畴,是一项涉及规划、资金、技术、管理的系统性工程。必须深刻认识到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坚决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功印. 水利工程中跨河桥梁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应用分析[J].安徽建筑,2025,32(08):150-153.
[2]杨海龙,程冰清,李萌. 水利工程中桥梁常见病害与检测评定方法浅析[J].技术与市场,2025,32(05):128-131.
[3]杨鑫.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历史研学旅行设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5.
[4]黄志刚,郝明辉,张延明,等. 水利工程40 m跨预应力箱梁的稳定及安全性验算[J].四川水利,2025,46(02):45-48+106.
[5]胡国庆.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5,(02):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