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类职业本科有机化学实验教育浅探
何苏萍 吴志恒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浙江 宁波 315000
摘要: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医药类职业本科大学教育的重要的基础课程,根据职业本科大学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操作过程来看,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这几方面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探讨,旨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有机化学实验是我校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和化妆品专业等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实验课程,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如何正确选择合理的合成方法,安装拆卸实验仪器,掌握有机化合物合成与分离提纯方法,准确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为了有效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本文通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考核这几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模式
目前我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基本模式是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常用实验仪器以及如何搭建装置,课堂上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常见的实验仪器及原料的毒理,演示实验仪器的安装与拆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时间、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清理台面,回去完成实验报告。
但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学生搭建装置手忙脚乱,遇到一点问题就找老师,实验操作过程十分生疏。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①由于我校大多数专业招生没要求学生必修化学,所以进来的学生大都没选修化学这门课,有些甚至没接触过化学实验,而有机实验却恰恰是医药类学院学生必修课程;②教师要求学生实验前要对相应的实验进行预习,而学生对实验不够重视没进行课前预习,或者只是粗略地预习一下,连实验中要用到的试剂的相关物理参数如熔沸点、试剂有无毒性和相关的应急处理预案都不了解,而实验装置又复杂难搭,所以刚开始会手忙脚乱;③学生主观能动性差,俗称拨一拨动一动;④团队协作能力不行,两人一组,有的学生只看不动,参与度不够。
为改变现状,首先除了超星学习通软件外,还可以通过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等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线上熟悉操作流程,完成相应的预习习题练习[1]。让学生通过这些网络教学平台先熟悉相关仪器及其用途,以及实验中用到试剂的相关毒理知识,为后续线下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逐步推行翻转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来讲解重点内容并进行仪器的安装示范,提高全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在讲解及示范过程中学生出现失误,其他学生可以给予纠错,最后再由老师给与相应正确的指导,这样老师和学生可以及时沟通交流让学生都参与进来。
2、教学内容
我校是医药类的职业本科大学,专业设有三品(食品、药品、化妆品)一械(医疗器械)等,而有机化学现设的实验内容对各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区别不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专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响应绿色化学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号召,应该对实验内容进行一些改革。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融入些与专业或生活相关的实验内容如桂花香水的制作、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牛乳中分离提取分离酪蛋白和乳糖等;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查阅文献、设计试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在现有实验中提倡学生查阅文献,用绿色无毒或低毒实际取代原试剂,制备出产率更高纯度更纯的产物;实验内容最好跨学科结合,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与药学、中药学结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竞赛等,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课程评价考核
有机化学实验的成绩往往是通过实验报告来评定的,有些学生为了获得高分,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这是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素养的不良表现,应严格制止和教导[2]。为了公平地评价学生实验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应该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考试和平时实验表现来评定学生成绩,考试占30%,平时占70%,这样可以规避以实验报告评定成绩的一些弊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养成科学实验习惯和态度,可以通过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课后卫生情况的综合表现来评定实验成绩,如预习占30%,这部分可以从网络学习平台来认定;实验操作40%,从学生平时的操作技能来评定;实验报告占30%,实验报告雷同有抄袭嫌疑要扣分;课后卫生情况10%,这是培养科学素养和劳动素养的表现。为了公平,带教的两位老师分别打分取平均值。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实验项目和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3]。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社会培养“厚德、明规、强技”的高素质医药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万鹏,马妙莲,倪刚,张茂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24,8(41):129-135.
[2]刘玉杰,崔春植,金龙一.地方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化工管理,2024,4(11):30-33.
[3]阳慧芳,王炎英,胡晶晶,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24,8:52-55
第一作者:何苏萍,1980年,汉,女,本科,职称:实验师,研究方向:化学实验教育和管理工作,单位:浙江药科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