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陈其海
身份证号码:370302198810022914
引言
在工业与智能制造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力、能源、制造业等关键领域,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核心枢纽。伴随物联网、5G 等技术的深度渗透,传统封闭的控制系统逐渐向开放互联转变,系统暴露于复杂网络环境中,面临勒索软件攻击、数据窃取、恶意指令注入等多重安全威胁。文章深入研究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策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已成为保障工业生产安全、维护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稳定的迫切需求 。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概述
1.1 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硬件方面,传感器作为系统的 “感知器官”,负责实时采集温度、压力、电流等各类物理量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控制器如同系统的 “大脑”,接收传感器传来的信号后,依据预设的控制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执行器则是系统的 “行动单元”,根据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完成电机启停、阀门开闭等具体操作。
1.2 网络架构特点
该系统的网络架构具有鲜明特点。在拓扑结构上,常采用星型、总线型或混合型结构,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通信方式多样,以太网凭借高速数据传输能力,在远程监控与数据交互中广泛应用;现场总线则因抗干扰性强、实时性高,适用于工业现场设备的连接。数据传输特点表现为对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控制指令的传输必须零延迟、零差错,否则可能引发生产事故。
1.3 网络安全需求
从可用性角度,系统需保障 7×24 小时不间断运行,任何网络攻击导致的系统瘫痪都可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完整性方面,控制数据和配置信息一旦被篡改,将使系统运行偏离正常轨道,引发生产故障。保密性要求防止敏感数据泄露。系统还需具备抗抵赖性,确保操作行为可追溯,保障责任明确。随着系统与外部网络连接增多,安全需求愈发迫切,需通过有效的防护手段,确保系统在复杂网络环境下安全稳定运行。
二、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2.1 外部攻击威胁
外部攻击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黑客利用系统漏洞,通过网络渗透非法获取控制权,可能篡改控制指令,导致生产线异常运行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恶意软件的传播也极具破坏性,勒索软件加密关键数据,迫使企业支付赎金以恢复系统。木马病毒则暗中窃取敏感信息,威胁企业核心利益。网络钓鱼攻击常伪装成合法通信,诱骗工作人员泄露账号密码,为攻击者打开入侵大门。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攻击手段愈发多样化、专业化,攻击范围也从局部系统扩展到整个产业链,给系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2.2 内部安全隐患
内部安全隐患往往源于人员操作和管理漏洞。工作人员因操作不熟练或疏忽大意,可能误删系统配置文件、错误修改控制参数,导致系统运行异常。部分内部人员受利益驱使,恶意篡改数据、破坏系统,造成重大损失。企业内部权限管理混乱,若高权限账号被滥用,未授权人员可轻易访问关键系统,进一步加剧安全风险。内部安全隐患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一旦爆发,可能对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且追溯和追责难度较大。
2.3 系统自身漏洞
系统自身存在的漏洞为网络攻击提供了可乘之机。硬件设备方面,部分控制器、传感器存在设计缺陷,容易遭受电磁干扰或物理攻击。软件系统中,操作系统、控制程序和通信协议存在的安全漏洞,如缓冲区溢出、身份认证缺陷等,可能被攻击者利用。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新的漏洞也不断涌现,而系统更新和补丁修复往往滞后,使得系统长期暴露在风险之中。
2.4 安全威胁产生的影响
一是给企业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比如造成信息系统破坏停产,蒙受经济损失,同时,企业在损失上还要进行恢复信息系统运行的成本。二是企业商业信誉在一些较大安全事故中难免会受到损害,失去部分客户的信赖,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从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三是对社会的安全带来危害。比如如果针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信息系统控制设施遭攻击破坏,可能会造成停电、城市污染等社会安全。
三、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3.1 网络隔离与访问控制
安全接入是防护外部攻击的第一道屏障。利用物理隔离的方式,使工业控制系统与外部隔离,阻断攻击传播路径;配置防火墙、网闸等设备,根据 IP 地址、端口、协议等规则对网络数据流量进行过滤控制,禁止非法访问。
3.2 数据加密与完整性保护
数据加密是数据安全的根本保障,对传输数据使用 SSL/TLS 协议加密,避免传输中被窃听修改;对数据使用 AES 等高强度加密算法加密存储,避免数据泄密而无法非法获取;通过对数据使用哈希算法生成唯一的摘要值,通过比对接收方生成的摘要值判断接收数据是否被篡改。结合使用数字签名验证数据来源的正确性。
3.3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构建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监测网络流量、系统活动。IDS对网络数据包、系统日志等进行分析,发现异常活动和攻击模式;IPS 对发现的攻击进行主动反击,如立刻切断有关的流量。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技术,自动学习正常运行状态,准确识别攻击。
3.4 安全漏洞管理与修复
建立安全漏洞管理系统并定期运用专门的工具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如针对硬件设备的固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的漏洞进行安全检查,对于识别出的漏洞进行风险评估,然后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修复优先顺序的排序。及时升级系统补丁,工业控制系统对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对系统进行升级更新之前需在测试环境下进行充分的验证,避免补丁更新造成系统故障。
3.5 人员安全培训与管理
人是最根本的网络安全保护因素。定期组织人员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包括网络安全的意识培训、操作培训和应急处置技术等,提升工作人员对网络安全威胁的鉴别、分析能力和预防知识;加强对人员的内部管控力度,包括内部岗位责任制建立、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履行、人员接触重要系统前的人员背景调查、岗位调整等,以有效减少人员内部的安全风险。
结语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文提出的多维度防护策略,从技术手段到管理措施形成了完整体系,有效应对各类安全威胁。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新的安全挑战将不断涌现,未来需持续创新防护技术、完善管理机制,强化产学研协同,推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迭代升级,为关键领域的稳定运行筑牢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崔新军.电气工程及其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03):182-183.
[2] 马传广. 新探电气工程及其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应用[J]. 中国设备工程,2021,(1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