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设计
侯敏 丁啸
370881198707103524 370306199511172015
摘要 基于物联网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因感知覆盖不足(覆盖率<60%)、数据交互不畅(兼容率<50%)、响应滞后(处置超 30 分钟),传统设计存在供电可靠性<99.5%、故障定位误差超 500m、运维成本超行业均值 20% 等问题,制约配电网智能化发展。本文构建 “感知层 - 网络层 - 应用层” 三层系统架构,提出针对性设计策略,实现监测覆盖率 100%、协议兼容率≥95%、故障处置≤10 分钟,为配电网自动化升级(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物联网;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设计;感知层;故障处置
一、引言
基于物联网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是实现 “配电网状态全感知、数据全互通、控制全自动” 的核心载体(覆盖配电网 90% 以上运行场景),其设计质量直接决定供电可靠性(需≥99.9%)、故障处置效率(≤10 分钟)与运维经济性。传统系统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感知碎片化,仅在变电站等关键节点部署监测设备(覆盖率<60%),线路、开关等末梢设备状态未实时掌握;二是数据孤岛化,传感器、控制器协议不统一(如 RS485 与 LoRa 无法互通,兼容率<50%),数据交互率<40%;三是控制被动化,依赖人工研判下发指令(故障处置超 30 分钟),与《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技术要求》DL/T 364“全面感知、实时响应” 要求不符。研究系统设计,对提升配电网韧性(减少 90% 停电影响)、推动智能配电网建设意义重大,是电力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系统设计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感知层薄弱,线路电流 / 电压监测点间距超 5km(盲区占比 40%)、开关状态监测依赖人工巡检(更新滞后超 24 小时),故障定位误差超 500m;二是网络层适配差,感知设备采用单一通信方式(如仅 GPRS,偏远地区信号中断率超 30%),跨协议数据转换丢包率超 15%,协议兼容率<50%;三是应用层低效,未构建一体化控制平台(监控、调度、运维分属不同系统),控制指令下发延迟超 5 分钟,故障处置总耗时超 30 分钟;四是安全层缺失,数据传输未加密(篡改风险超 20%)、设备接入无身份认证(非法接入率超 5%)。
2.2 核心研究目标
系统设计需达成四目标:一是感知全面,监测点覆盖率 100%(线路每 2km 1 个、开关 100% 覆盖),故障定位误差≤50m;二是网络兼容,通信中断率≤3%、跨协议数据丢包率≤2%,协议兼容率≥95%;三是应用高效,控制指令延迟≤1 秒、故障处置≤10 分钟,供电可靠性≥99.95%;四是安全可靠,数据加密率 100%、非法接入率≤0.1%,运维成本降 25%,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基于物联网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核心架构设计
3.1 感知层设计:全场景状态感知
突破覆盖瓶颈:一是感知设备选型,线路部署一体化监测终端(集成电流、电压、温度传感器,精度≤0.5 级),每 2km 1 个;开关配置智能操控装置(实时反馈分合闸状态,响应≤0.1 秒),覆盖率 100%;二是低功耗优化,采用电池 + 太阳能双供电(续航≥1 年),感知设备休眠电流≤10μA(能耗降 60%);三是数据预处理,终端内置边缘计算模块(过滤无效数据,压缩率≥50%),仅上传有效监测数据(如电流异常波动),减少网络传输压力。
3.2 网络层设计:多协议协同传输
解决适配难题:一是多通信融合,采用 “光纤 + 4G/5G+LoRa” 混合通信(光纤用于主干网,4G/5G 用于城区,LoRa 用于偏远地区),通信中断率从 30% 降至≤3%;二是协议转换集成,部署边缘网关(支持 RS485、LoRa、Modbus 等 10 + 协议转换),跨协议数据丢包率从 15% 降至≤2%,协议兼容率≥95%;三是带宽优化,采用窄带物联网(NB-IoT)传输低频数据(如开关状态,带宽≤200kHz),5G 传输高频数据(如故障录波,带宽≥100Mbps),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 40%。
四、系统应用层设计与安全保障
4.1 应用层一体化平台设计:高效控制与运维
突破低效局限:一是监控模块,实时展示配电网拓扑、设备状态(如电流、电压、开关位置),数据更新周期≤1 秒,异常状态自动标红(识别准确率≥98%);二是调度模块,内置 AI 算法(分析监测数据,生成最优控制策略),自动下发开关分合闸、无功补偿等指令(延迟≤1 秒),峰谷负荷调节偏差从 15% 降至≤3%;三是运维模块,基于设备状态数据(如温度、绝缘值)生成维护计划(寿命预测误差≤5%),支持远程调试(如修改终端参数,响应≤5 分钟),人工巡检占比从 80% 降至≤20%。
4.2 安全层设计:全链路风险防控
避免安全漏洞:一是数据安全,采用国密 SM4 算法加密传输(加密率 100%)、区块链存证关键数据(如控制指令,篡改识别率 100%);二是设备安全,感知设备接入需身份认证(采用 PSK 密钥,非法接入率≤0.1%),网关部署防火墙(拦截异常访问,防护率≥99%);三是应急备份,核心通信链路(如主干光纤)设置备用通道(切换时间≤10 秒),平台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故障切换≤1 分钟),避免系统瘫痪。
4.3 系统优化与落地保障
确保持续运行:一是兼容性测试,出厂前对感知设备、网关进行多协议兼容性测试(通过率≥98%),现场调试时验证通信稳定性(连续 72 小时无中断);二是成本控制,采用国产感知芯片(成本降 30%)、共享边缘网关(每 5km 1 个,减少硬件投入 40%),投资回收期从 8 年缩至≤5 年。
五、结论
基于物联网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设计需通过感知层全覆盖、网络层高兼容、应用层高效能、安全层强防护,解决传统系统碎片化、孤岛化、被动化的问题。当前需突破极端环境(高海拔、高湿)感知设备稳定性、低成本 LoRa 网关(单价≤1000 元)批量应用、海量监测数据实时处理(时延≤1 秒)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系统与数字孪生(构建配电网虚拟场景,模拟故障与控制)、AI 大模型(智能优化控制策略,准确率≥98%)融合,开发 “感知 - 传输 - 控制 - 运维”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激励(如智能化改造补贴),为配电网自动化升级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支撑,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卜昱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配电网防雷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J]. 今日自动化,2025(1):131-133.
[2] 过福兴,谢郁明,贺思思,等. 基于数字孪生与物联网感知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故障自愈及可靠性优化机制探索[J]. 消费电子,2025(13):140-142. DOI:10.3969/j.issn.1674-7712.2025.13.047.
[3] 孟溪,倪阳旦. 基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物联网平台设计[J]. 无线互联科技,2024,21(24):42-47. DOI:10.3969/j.issn.1672-6944.2024.2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