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例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护理分析报告

作者

刘丽会

山东省立医院(菏泽医院)菏泽市立医院 274000

摘要:感染性休克是一种由严重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血流动力学失调,最终危及生命。本文通过分析一例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过程,重点探讨了血流动力学支持的护理措施,患者入院时表现为低血压、心率增快、尿量减少等休克症状,伴随感染源未控制,护理干预包括:严格监测生命体征、调节液体复苏方案、使用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实时评估患者循环状态、药物支持(如血管活性药物)等,通过综合护理措施,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逐渐恢复,血压得到稳定,尿量逐渐恢复正常,感染得到控制,最终顺利脱离生命危险,此案例强调了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和细致护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重要性,为临床护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支持;护理干预;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

感染性休克是由细菌、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重症感染,通常伴有显著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表现为低血压、心率增快、尿量减少等临床症状。感染性休克常常导致多个脏器功能衰竭,进而引发高死亡率,临床上,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血流动力学支持和早期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预后。通过早期识别感染源,及时采取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和其他支持治疗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1]。本报告结合一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过程,详细分析了血流动力学支持护理措施,并评估其效果,为类似患者的护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68岁,因“发热、寒战、全身乏力伴呼吸急促2天,尿量减少1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史5年,长期服用降压药和口服降糖药;有吸烟史40年,每日约15支,已戒烟5年。家族史:父亲患有冠心病,母亲患有高血压。患者入院前2天突然出现高热(38.5°C),伴寒战、乏力、胸痛、呼吸急促,且近24小时内尿量减少,未能缓解,遂就诊。体格检查:T39.2℃,P125次/分,R28次/分,BP80/50mmHg,氧饱和度88%。心肺听诊:心音低钝,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CRP)显著增高,血气分析显示代谢性酸中毒,乳酸升高。血液培养结果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入院后迅速给予抗生素治疗及液体复苏,开始使用升压药物。

二、护理评估

1.血流动力学评估:患者低血压、尿量减少、心率增快,表现为典型的休克症状。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心率和尿量,及时评估液体复苏效果。

2.感染评估:患者存在明确的感染源(革兰氏阴性菌感染),需定期评估感染控制效果,监测体温、白细胞计数、CRP等指标,防止感染蔓延。

3.多脏器功能评估:由于感染性休克可能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护理人员需关注心肺、肾脏及肝脏功能的变化,及时进行干预。

三、护理记录

(一)主要护理问题: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入院时低血压和尿量减少,表现为明显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护理中需严格监控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及时调整液体复苏和药物治疗。

2.感染源控制:患者存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需密切关注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定期检查体温、炎症指标等,预防感染加重。

3.多脏器功能监测与支持:由于感染性休克可能影响多个脏器的功能,需持续监测肾、肺、肝等器官的功能变化,确保及时干预。

(二)护理措施

1液体复苏与血流动力学监测:液体复苏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首要措施。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选择液体种类(如晶体液或胶体液)进行复苏,遵循"先补液、后用药"的原则。护理人员应监测血压、尿量、静脉压等指标,实时评估复苏效果,避免过量液体引起肺水肿。在此过程中,采用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压等监测设备,确保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液体复苏后,血压未能恢复的患者,应开始应用升压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持续观察效果并适时调整剂量[2]。

2抗生素治疗与感染控制:感染性休克的治疗需要控制感染源。护理人员需确保患者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并配合医生调整药物方案,确保抗生素疗效。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对于血培养结果阳性患者,要尽快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药物,以确保最佳治疗效果,此外,护理人员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二次感染[3]。

3多脏器监护与支持:感染性休克常导致多脏器衰竭,护理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肾功能、肺功能和肝功能等指标。通过定期监测尿量、血肌酐等,评估肾脏功能是否受损;使用呼吸机支持呼吸功能,调整呼吸机参数,保持氧合;同时,监测肝功能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对出现的多脏器功能障碍,护理人员要及时报告医生,配合进行进一步治疗,如使用利尿药、调整呼吸机设置等[4]。

4心理护理与家属沟通:感染性休克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常常会出现焦虑、恐惧、无助等负面情绪,心理护理在此过程中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建立信任关系。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应耐心倾听,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其对疾病的恐惧感,通过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病情,增强其治疗信心,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同时,可以引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深呼吸等方法,缓解焦虑情绪。在与家属的沟通中,护理人员应定期向家属通报患者病情,解释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减少家属的忧虑与焦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家属往往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患者的治疗过程,为家属提供情感支持,鼓励他们与患者一起配合治疗,避免因焦虑情绪影响患者的康复[5]。

(三)效果评价

经过综合的血流动力学支持和抗感染治疗,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逐渐恢复,血压趋于正常,尿量逐步增加,心率逐渐平稳,未发生明显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显著下降,患者的意识逐渐恢复,整体病情明显改善,成功脱离危险期,最终顺利出院,护理干预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的康复,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四、结束语

感染性休克作为一种严重的临床急症,治疗过程复杂且充满挑战。通过及时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感染源控制以及多脏器监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死亡率。护理人员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提供了高质量的护理干预,还通过细致的护理措施改善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今后的护理工作应进一步加强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干预,持续优化护理流程,推动多学科协作,以期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支持,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彩雲.在救治重症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过程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的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24,46(S1):286-288.

[2]边雅荣.在重症感染性休克急诊救治护理中早期应用血滤机进行高容量血液滤过的效果观察[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3,40(01):92-93.

[3]徐雪忍.集束化护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心理月刊,2020,15(16):136.

[4]江雪琴,吴衡,张丽群,等.急救护理路径对重症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救治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04):85-87.

[5]朱文婷.综合性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患者中临床护理效果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6):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