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业网络的钢铁生产过程监控系统研究
李建军 王晓畅 王冬
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215600
引言:钢铁生产流程长、工序复杂、设备密集、环境恶劣,涉及高温、高压、高速等高风险因素,传统的分散式、局部化监控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钢铁企业对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能源消耗和安全环保的高标准要求,信息孤岛、数据延迟、响应滞后等问题制约了生产优化与决策效率,所以构建一个覆盖全厂、互联互通、实时高效的生产过程监控系统至关重要,工业网络技术,特别是高可靠性的工业以太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技术基础,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利用先进的工业网络架构,整合多源异构数据,构建一体化的钢铁生产过程监控平台。
一、系统总体架构
本监控系统采用“感知层 - 网络层 - 平台层 - 应用层”四层体系架构,感知层由分布于炼铁、炼钢、轧钢等区域的传感器、变送器、PLC 及 RTU 等设备构成,实时采集温度、压力、流量、液位、设备状态等关键生产数据,网络层以工业以太网为骨干,采用冗余环网结构保障通信高可用性,并融合PROFIBUS、Modbus 等现场总线及工业 Wi-Fi/5G 技术,实现底层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高效接入与可靠传输,平台层依托实时数据库(如 PI System)与服务器集群,完成海量时序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分析,同时支撑 SCADA 系统运行,实现数据处理、报警管理和人机交互,应用层基于 SCADA 平台开发实时监控、趋势分析、能源管理、设备健康诊断、绩效统计等多样化功能,并预留接口可与 MES、ERP 系统集成,支持生产优化与智能决策,构建覆盖全流程的智能化监控体系。
二、关键技术与功能实现
(一)全厂级数据集成
钢铁生产涉及高炉、转炉、连铸、热轧、冷轧等多个独立且复杂的工艺环节,各环节往往采用不同厂商的自动化系统(如DCS、PLC),导致数据标准不一、系统封闭,形成“信息孤岛”,本监控系统构建统一的工业网络平台,采用开放、标准化的通信协议(如 OPCUA ),打破各工序自动化系统之间的壁垒,系统能够安全、高效地采集来自不同品牌、不同协议的底层控制系统数据,并在平台层进行标准化处理与融合,最终实现全厂范围内生产数据的集中汇聚与统一管理,形成覆盖全流程、全要素的“生产一张图”,为跨工序协同控制、全局生产调度与综合分析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显著提升了企业级信息集成水平与管理效率。
(二)实时监控与可视化
SCADA 系统作为人机交互的核心,提供高度可视化、交互性强的监控界面,系统动态工艺流程图(P&ID)、实时趋势曲线、数据棒图、状态指示灯、报警列表等多种图形化方式,将复杂的生产过程与海量数据直观呈现,操作员在中央控制室的大屏或操作员站上,可实时监控从原料进厂到成品产出的各条产线、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速度)及能源消耗情况,系统支持画面缩放、导航、参数查询与历史回溯功能,此外移动终端(如平板、手机)接入,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掌握生产动态,实现远程监控与移动办公,极大提升了生产管理的便捷性与响应速度。
(三)智能报警与事件管理
为有效应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工况,系统建立了完善的智能报警与事件管理体系,针对关键工艺参数和设备状态,设置多级报警阈值,包括预警(提示性)、报警(需关注)和联锁(自动停机)等级别,系统具备报警抑制、报警确认、报警归档等管理功能,并采用先进的报警风暴抑制算法和报警优先级排序机制,避免在系统异常时产生海量无效报警,导致操作员“报警疲劳”而错过关键信息,所有报警和事件均带有时间戳、操作员确认记录及关联参数,形成完整的事件链,历史报警数据可被查询、统计与分析,用于追溯故障根源、评估系统稳定性,并为优化报警策略和提升操作水平提供数据支持。
(四)大数据分析与预测性维护
系统依托实时数据库长期存储的海量生产与设备运行数据,结合高级数据分析技术(如机器学习、统计过程控制),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对关键参数(如温度、振动、电流)的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能效分析,可识别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与优化空间,更重要的是,系统可构建关键设备(如高炉鼓风机、连铸结晶器振动装置、轧机主电机)的健康状态模型,持续监控其运行特征,当监测数据偏离正常模式或呈现劣化趋势时,系统能提前发出故障预警,实现从传统的“事后维修”或“定期维护”向“预测性维护”的转变,显著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保障生产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三、系统优势与应用价值
该监控系统为钢铁企业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首先,它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透明化”,管理者可实时掌握各工序的生产进度、设备运行状态及关键质量参数,为生产调度与经营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其次,系统对煤气浓度、炉膛压力、冷却水流量等关键安全参数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监控,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触发多级预警与联锁保护,有效防范火灾、爆炸、设备损毁等重大安全事故,大幅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第三,对温度、压力、速度等核心工艺参数的精确控制与历史追溯,确保生产过程稳定在最优区间,显著减少质量波动,提高产品同批次的一致性与合格率;第四,系统助力节能降耗与成本控制,能源精细化管理优化介质消耗,结合预测性维护减少非计划停机和备件浪费,直接降低运营成本;最后,该系统作为工业数据的核心采集与汇聚平台,为后续深化应用高级过程控制(APC)、构建产线数字孪生模型、实现智能排产与质量预报等智能制造场景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
结论
基于工业网络的钢铁生产过程监控系统,构建高速、可靠、全覆盖的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了对复杂生产过程的全面感知、实时监控与智能分析,该系统显著提升了生产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保障了生产安全与稳定,也为钢铁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未来,随着 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该系统将向更智能、更自主的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 李富强 . 工业网络监控在炼钢厂的应用 [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0(4):102-103.
[2] 李 忠 辉 , 朱 华 鑫 . 钢 铁 生 产 过 程 监 控 报 警 系 统 和 方法 :CN201910012859.7[P].CN109459998A[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