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风景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优化方法

作者

蔡冰倩 杨东翰

331081199004111821 210304199401301616

摘要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因生态适配性差(乡土物种占比<40%)、功能协同不足(匹配率<60%)、维护成本高(超 15 元 /m²),传统模式存在生物多样性增幅<20%、景观季相单一(观赏期<4 个月)、生态服务能力弱(碳汇<5kg/m²·年)等问题,制约园林综合效益发挥。本文构建 “生态适配 - 功能协同 - 低耗维护” 优化体系,提出针对性方法,实现乡土物种占比≥80%、功能匹配率≥95%、年养护成本≤8 元 /m²,为风景园林植物配置(综合效益提升 40%)提供支撑。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配置;生态适配;功能协同;低耗维护

一、引言

植物是风景园林的核心构成要素(占园林景观面积 60% 以上),其配置质量直接决定园林生态调节(碳汇、水土保持)、景观观赏(季相变化、色彩搭配)与服务功能(休憩遮荫、科普教育)的实现。传统配置存在三大痛点:一是生态适配粗放,盲目引入外来物种(乡土物种占比<40%),抗逆性差(病虫害发生率超 15%);二是功能协同缺失,仅关注观赏性(纯草坪占比超 30%),忽视碳汇、遮荫等功能,匹配率<60%;三是维护成本高,需频繁修剪、浇水(年养护成本超 15 元 /m²),与《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生态优先、节约高效” 要求不符。研究优化方法,对提升园林生态韧性(减少 70% 风险)、改善景观品质意义重大,是风景园林领域核心方向。

二、植物配置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生态适配不足,乡土物种占比<40%(外来物种占比超 60%),抗逆性差(干旱 / 病虫害发生率超 15%);植物与土壤、气候适配性低(如南方植物北种成活率<60%),生态稳定性不足;二是功能协同弱,观赏功能单一(季相变化仅 2 季,观赏期<4 个月);碳汇能力低(碳汇<5kg/m²·年)、遮荫覆盖率<50%(休憩空间夏季暴晒);三是结构层次差,纯草坪 / 纯乔木配置占比超 40%,乔 - 灌 - 草复层结构不足(占比<30%),生物栖息空间缺失(生物多样性增幅<20%);四是维护高耗,需频繁修剪(每月≥2 次)、人工灌溉(水耗超规范 25%)、农药防治(使用率超 15%),年养护成本超 15 元 /m²。

2.2 核心研究目标

体系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生态适配,乡土物种占比≥80%、物种成活率≥95%、病虫害发生率≤5%;二是功能协同,观赏期≥8 个月、碳汇≥12kg/m²·年、遮荫覆盖率≥90%,功能匹配率≥95%;三是结构合理,乔 - 灌 - 草复层结构占比≥80%,生物多样性增幅≥50%;四是维护低耗,年修剪≤4 次、灌溉水耗≤规范 90%、农药使用率≤5%,年养护成本≤8 元 /m²。

三、风景园林植物配置核心优化方法

3.1 生态适配性优化:筑牢生存基础

突破适配瓶颈:一是乡土物种优先选择,根据区域气候(如北方选油松、国槐,南方选香樟、桂花)、土壤条件(盐碱地选柽柳、芦苇)筛选乡土物种,占比≥80%,提升抗逆性(病虫害发生率≤5%);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占比≤20%),需经 3 年以上适应性试验(成活率≥95%)方可引入;二是土壤与植物适配,沙质土壤配置耐旱植物(如沙棘、紫花苜蓿),黏质土壤配置耐涝植物(如垂柳、鸢尾),盐碱地采用 “耐盐植物 + 土壤改良”(如施用有机肥降盐),适配率≥98%;三是群落稳定性构建,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如乔木层占 30%、灌木层占 25%、草本层占 45%),避免单一物种连片种植(面积≤1000㎡),提升生态稳定性(群落退化率≤5%/ 年)。

3.2 功能协同性优化:提升综合价值

实现多效合一:一是观赏功能优化,选择季相变化丰富植物(如春季樱花、夏季紫薇、秋季银杏、冬季腊梅),观赏期≥8 个月;色彩搭配遵循 “主色 + 辅色 + 点缀色”(如绿色为主、红色为辅、黄色点缀),和谐度≥90%;二是生态功能强化,配置高光合效率植物(如杨树、悬铃木),构建乔 - 灌 - 草复层群落(碳汇≥12kg/m²·年);滨水区域配置水生植物(如荷花、菖蒲),水体净化率≥85%(COD 去除率≥70%);三是服务功能适配,休憩空间周边配置大冠幅乔木(如国槐、法桐),遮荫覆盖率≥90%;科普区域配置特色植物(如珍稀树种、药用植物),搭配解说牌(覆盖率≥95%),提升教育价值。

四、植物配置长效优化与保障策略

4.1 结构层次优化:构建立体群落

提升空间价值:一是复层结构构建,乔木层选择大冠幅、慢生树种(如银杏、雪松),株距 4-6m;灌木层选择中高型、耐修剪品种(如紫薇、冬青),株距 1-2m;草本层选择耐践踏、低维护地被(如结缕草、麦冬),覆盖裸露土地(覆盖率≥98%),乔 - 灌 - 草复层结构占比≥80%;二是生物栖息地设计,在群落中保留自然枯枝、落叶层(厚度≥5cm),为昆虫提供生存空间;配置蜜源植物(如月季、紫花苜蓿)吸引鸟类、蜜蜂,生物多样性增幅≥50%;三是空间衔接自然,不同植物群落间采用渐变式过渡(如乔木 - 灌木 - 草本逐步衔接),避免生硬边界(衔接自然度≥95%)。

4.2 低耗维护优化:降低运营成本

实现节约高效:一是低维护植物选择,优先选用耐旱(如沙棘)、耐贫瘠(如荆条)、抗病虫害(如侧柏)植物,减少灌溉(年浇水≤4 次)、施肥(年施肥≤1 次)、农药使用(使用率≤5%);二是修剪策略优化,慢生树种每年修剪 1 次,中生树种每季度修剪 1 次,速生树种每月修剪 1 次(年修剪≤4 次),避免过度修剪(减少养护工时 60%);三是废弃物循环利用,园林枯枝、落叶经堆肥处理(回收率≥70%),制成有机肥回用于植物养护(替代 30% 商品化肥),降低材料成本。

五、结论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优化需通过生态适配筑牢基础、功能协同提升价值、低耗维护降低成本、动态监测保障长效,解决传统模式适配差、功能单、成本高的问题。当前需突破极端气候(高温 / 严寒)植物适配、多功能植物品种选育、低成本监测技术应用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优化方法与 AI(智能匹配植物品种与环境,准确率≥95%)、数字孪生(构建植物群落虚拟生长模型)融合,开发 “配置设计 - 监测 - 维护”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为风景园林生态化、高效化发展提供支撑,助力 “美丽中国” 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洪俊,李承燕. 城市生态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的主要功能和配置方法研究[J]. 中国房地产业,2020(24):229.

[2] 陈法飞. 风景园林施工中的植物选择及配置研究[J]. 花卉,2025(7):25-27. DOI:10.3969/j.issn.1005-7897.2025.07.009.

[3] 张祯. 风景园林施工中的植物选择及配置分析[J]. 大众标准化,2024(3):69-71. DOI:10.3969/j.issn.1007-1350.2024.0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