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式与实践研究

作者

相荣凤

兰陵县大仲村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临沂市 277718

摘要:在文化传承与教育革新并行的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有许多机会。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做文化启蒙的一个重要阵地,肩负着的,是培育学生文化认同感、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责任。文基于教学实践需求,系统提出经典诵读浸润、创意实践转化、数字技术赋能、家校协同共育四大创新教学策略,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具体案例,详细阐述实施路径与教学效果,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方案,推动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活化传承,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模式;经典诵读;家校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曾经强调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经典的诗文,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技艺,都体现出来了中华民族背后承载着的智慧与精神追求。但在现实中,快餐文化与多元信息带来的冲击,让部分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民间故事、古典诗词等文化内容还停留在表面的认知上,教师在进行文化解读的时候经常带有刻板印象,还存在着实践环节薄弱这个问题,这些因素都在不断制约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也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从《三字经》《弟子规》的启蒙,到唐诗宋词的经典选段,处处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研究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把这些文化资源变成为学生可以感知到、可以参与进去、可以进行传承的学习内容,就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经典诵读浸润,积淀文化底蕴

有句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典诵读是传承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经典诗文、蒙学读物中凝练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通过反复地吟诵,学生就可以沉浸其中感受汉语言的韵律美,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到:“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这不仅强调了诵读的方法,更体现了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专注力的重要性以及对读书时仪式感的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选取那些经典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采用多样的诵读形式,就比如配乐诵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对读等,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让传统文化牢牢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里面。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学习《山行》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播放古典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带着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诗,感受诗歌里所写到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呈现出来的意境。然后教师再讲一下“霜叶红于二月花”中诗人对深秋的美景有什么独特的感悟,再顺势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悲秋”与“颂秋”的文学意象,带着学生做一个对比。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比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接龙诵读,看哪个组能更流畅、更有感情地背诵那些学过的古诗。在诵读《赠刘景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试试模仿古人吟诗时候的腔调,带学生沉浸其中进行诵读,体会一下诗歌中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通过这种持续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不仅积累下来了很多诗词素材,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二、创意实践转化,激发文化活力

陶行知先生在很早之前就倡导“教学做合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进行记忆的层面,更需要通过创意实践将文化认知变成实际的行动。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为学生设计出来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就比如创意写作、手工制作、戏剧表演、文化手抄报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上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所学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二次创作,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通过创意实践,学生就可以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入地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轻叩诗歌大门”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文化,开展一个“我是小诗人”的创意实践活动。教师先让学生赏析一下李白、杜甫等诗人的经典作品,学习诗歌里面的对仗、押韵等创作手法。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主题,作一首现代诗或者是古诗词仿写。学生缺乏灵感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为主题,指导学生写下“红灯高挂映窗明,饺子飘香笑语盈。守岁迎新同祝愿,春风送暖踏歌行”。或者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灵感,创作诗歌。在创作完成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一个诗歌朗诵会与诗歌书画展,让学生在自己的诗歌上边配上插画进行展示,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这种富含创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参与者。

三、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文化体验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VR、AR、AI这些数字化技术手段为传统文化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这些技术能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变成可视化、互动性又强的学习资源,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VR技术对那些古代的建筑和各时期的历史场景做一个重现,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还可以利用AR技术扫描一下课本,让静态的文字与图片在技术的帮助下动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新时代的教师要善用数字技术这个工具,创新教学形式,让传统文化教学更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VR技术给学生打造一个“沉浸式历史课堂”。学生在佩戴上VR设备之后,就置身于梁启超所处的时代亲眼看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听到梁启超激情澎湃的演讲,在真实的历史情境里点燃自己的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可以通过3D技术,还原《少年中国说》中描述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这样壮丽的景象,帮学生直观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利用AI技术开发一个“诗词智能助手”小程序,学生在里面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获取相关诗词的赏析还有创作背景解读,甚至可以与AI进行诗词接龙游戏,大大提升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吸引力。

总之,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上述教学策略就很好地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紫玲,黄玉如,冯定桂,黄梅珍.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教学模式探索[C]//.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五卷).[出版者不详],2018:652-655.

[2]陈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探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