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初高数学一体化教学目标衔接策略探究

作者

刘永芳

眉山市东坡区冠城实验学校 邮编:62001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学段间教学脱节现象,探讨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必要性。文章揭示小初高数学教学目标衔接存在知识断层、内容重复、方法不一致等困境;提出构建纵向贯通策略路径,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建立循序渐进递进模式;同时探究横向融合实践方法,促进学科间知识联系形成完整认知体系。实现数学教学目标有效衔接需兼顾纵向贯通与横向融合,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与应用意识,为素质教育提供支撑。

关键词:数学教学;一体化衔接;纵向贯通

引言:小初高数学教学目标衔接作为教育改革重点问题,关乎学生数学学习连续性与系统性。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传统分离式教学模式暴露诸多问题,学段间知识断层、能力培养不连贯现象突出。实现小初高数学教学目标一体化衔接,既是教育发展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分析现状困境,探索纵向贯通路径与横向融合方法,旨在构建科学完整数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探析小初高数学教学目标衔接的现状困境

当前小初高数学教学目标衔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学段间教学目标制定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内容衔接不畅。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知识,初中阶段强调思维训练与方法掌握,高中阶段侧重理论建构与能力提升,各学段教学重点不同,缺乏系统连贯考虑。教材编写方面存在内容断层与重复现象,如小学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几何学习中未能有效延续;初中代数思想又难以平稳过渡至高中函数概念学习。教学方法上呈现割裂状态,小学依赖直观感知,初中开始抽象推理,高中则要求严密论证,学习方式转变过于突兀,学生难以适应。

评价标准缺乏连贯性,考核重点各异,无法形成完整评价体系。师资配置上存在交流不足问题,各学段教师专业背景差异大,对其他学段教学目标认识模糊,难以实现有效过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未受充分重视,某些数学概念引入时机不当,要么过早超出认知范围,要么过晚错失最佳学习期。课程结构设计上缺乏前瞻性,未能预见后续学习需求,形成能力递进断层。跨学科联系薄弱,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孤立存在,未能形成完整知识网络。

二、构建小初高数学教学目标纵向贯通的策略路径

实现小初高数学教学目标纵向贯通需采取系统策略,注重学科知识结构重组与思维能力递进培养。课程体系重构应着眼于整体设计,梳理核心概念演进脉络,建立螺旋上升知识框架。学段关键能力培养节点确立过程中,小学阶段应专注数感培养与空间想象力启蒙,初中阶段强化逻辑推理能力与模型意识培养,高中阶段则聚焦抽象思维提升与创新应用能力拓展。衔接性教材编制工作中需重点开发跨学段专题模块,如数形结合思想贯穿函数概念演进等主题单元。预习铺垫教学法实施过程应注重关键概念前移渗透,降低学习跨度。学段过渡期教学机制建立时,要针对升学年级开展有针对性衔接教学活动。评价体系改革应着力设计跨学段能力评估标准,关注核心素养发展全过程。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中应强调跨学段交流合作常态化,组织联合教研活动,深化对各学段教学目标认知。

人教版A必修一第一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实施中采用纵向贯通策略展现命题逻辑思维发展脉络。教师先回溯初中阶段学习命题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判断命题真假方法,如若二次函数解集非空,则其判别式非负等典型例子。接着过渡到高中充分必要条件概念,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定条件组织教学,让学生发现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既是平行四边形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中强调命题语言转换能力培养。设计层级递进习题,从简单判断题到复杂证明题再到开放探究题,引导学生理解命题否定、逆否命题等相关概念。教师还应该前瞻性引入其他学习中将用到逻辑推理方法,展示数学逻辑思维贯穿整个高中阶段学习。评价环节中既关注学生对概念理解程度又注重逻辑推理能力提升情况。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小初高数学教学目标横向融合的实践方法

横向融合作为数学教学目标衔接重要维度,需构建多元连接体系促进知识整合与能力统一。学科内知识整合应致力于打破传统知识板块分割现象,建立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内部联系网络。跨学科知识融通过程中,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协同教学模式能更好展现数学工具性价值。现实应用场景挖掘环节需注重引入生活实例、工程问题、经济现象等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建模能力。项目式学习方法推行时应着重设计跨领域综合性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多维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主题式教学单元建构过程中围绕模式识别量化分析空间表达等核心主题整合相关数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方面,混龄教学、专题讲座、学习共同体等模式有助于打破年级壁垒,促进知识交流共享。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应注重提供知识关联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网络。

人教版A必修一第四章《指数》教学中采用横向融合策略展现数学概念多维应用价值。教师先创设跨学科情境,引入物理学半衰期概念,展示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指数函数应用;结合生物学细胞分裂模型,说明细菌增长规律与指数函数关系。教学过程采用主题式组织方式,围绕变化率核心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指数函数导数特性与其自身函数值关系。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疫情传播模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指数函数知识建立简化传播模型,预测感染人数变化趋势。教师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可视化展示参数变化对指数函数图像影响。评价环节设计情境化问题,如探究城市噪音衰减规律,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物理学声波传播知识与数学指数模型,展现横向融合学习成果。

结论:实现数学教学目标有效衔接需处理好三方面关系:知识系统性与阶段性关系、能力培养连续性与跃升性关系、教学方法适应性与创新性关系。纵向贯通策略强调学段间目标衔接,保证知识能力递进发展;横向融合方法注重学科内外联系,促进综合应用能力形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撑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未来应关注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深入探讨适宜年龄阶段关键能力培养策略,完善数学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为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乃忠.基于实践的小初高德育一体化校本课程构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04):65.

[2]李亮芝,涂春霞.集群背景下小初高科学课程一体化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07):84-85.

[3]李金红.“小初高一体化”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