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优化研究

作者

陈蕾

331081199202287625

摘要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因进度管控松散(工期延误超 20%)、质量监管粗放(隐患率超 15%)、成本超支严重(超预算 18%),传统模式存在植物成活率<80%、景观效果偏差率超 25%、运维成本高(超行业均值 20%)等问题,制约园林工程综合效益。本文构建 “进度 - 质量 - 成本” 协同管控体系,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实现工期延误≤5%、质量隐患率≤3%、成本超支≤5%,为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综合效益提升 40%)提供支撑。

关键词: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进度管控;质量监管;成本优化

一、引言

风景园林工程(涵盖绿化种植、硬质铺装、水景构建等)施工管理是确保工程按质、按期、按预算落地的核心环节(影响工程最终效果 90% 以上),需平衡植物养护、工艺精度与现场协调需求。传统管理存在三大痛点:一是进度管控被动,依赖人工排程(未考虑季节影响,如植物种植错过最佳窗口期),工序衔接脱节(等待材料超 48 小时),工期延误超 20%;二是质量监管粗放,关键工序(如土壤改良、植物定植)验收覆盖率<70%,依赖主观判断(误差超 15%),隐患率超 15%;三是成本管控松散,材料浪费率超 10%、人工效率低(工时超标准 30%),超预算 18%,与《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82“精细化、协同化” 要求不符。

随着园林工程向复杂化(融合水景、智能设施)、生态化(乡土植物占比超 80%)发展(年增 25%),对施工管理的 “精准化(工期延误≤5%)、标准化(质量隐患≤3%)、经济型(成本超支≤5%)” 要求显著提升。研究管理优化策略,对提升工程质量(减少 80% 隐患)、保障效益意义重大,是风景园林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施工管理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进度管理不足,未结合植物生长周期(如落叶树未在休眠期种植,成活率降 30%)制定计划,设备调度无序(如挖掘机闲置超 24 小时),工序冲突率超 25%;二是质量管理薄弱,土壤改良未检测理化指标(pH 值、有机质含量误差超 20%),植物种植深度偏差超 5cm(成活率<80%),硬质铺装平整度超标(误差超 3mm);三是成本管控低效,材料采购无定额(浪费率超 10%)、人工分工不明确(窝工率超 15%),机械使用成本超预算 20%;四是协同管理缺失,与设计单位沟通滞后(图纸变更响应超 72 小时),与监理单位验收标准不统一(返工率超 12%)。

2.2 核心研究目标

管理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进度可控,工期延误≤5%、工序冲突率≤3%,植物种植窗口期匹配率 100%;二是质量达标,关键工序验收率 100%、植物成活率≥95%,景观效果偏差率≤5%;三是成本节约,材料浪费率≤3%、人工效率提升 40%,成本超支≤5%;四是协同高效,图纸变更响应≤24 小时、验收标准统一率 100%,返工率≤2%。

三、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全流程管理优化

3.1 进度精准管控:规避工期延误

突破被动管理局限:一是计划动态编制,结合植物生长周期(如春季 3-4 月灌木种植)、气候条件(避开雨季铺装施工)制定 “基础 - 硬质 - 绿化 - 收尾” 四阶段计划,采用 Project 软件拆分节点(如 “土壤改良 3 天、苗木种植 5 天”),明确责任人;二是工序协同优化,优先完成影响后续工序的工作(如地下管线敷设后再铺装),建立 “材料 - 设备 - 人工” 联动调度(材料到场提前 24 小时通知),工序等待时间从 48 小时缩至≤6 小时;三是动态监控,采用移动端 APP 实时更新进度(数据同步≤1 小时),滞后超 10% 时启动预警(如增派人工),工期延误从 20% 降至≤5%。

3.2 质量标准化监管:降低隐患风险

避免粗放验收:一是标准体系构建,明确关键工序指标(土壤改良后 pH 值 6.5-7.5、有机质≥2%;植物种植深度 ±3cm;铺装平整度≤2mm);二是分级验收管控,实行 “班组自检 - 技术复检 - 监理终检”(验收率 100%),不合格项整改率 100%;三是智能检测辅助,采用土壤检测仪(精度 ±0.1pH)、激光平整度仪(误差≤0.5mm),减少主观误差(从 15% 降至≤3%),植物成活率从 80% 提升至≥95%。

四、施工管理保障策略与成本优化

4.1 成本精细化管控:减少资源浪费

提升经济性:一是材料管控,制定消耗定额(如铺装石材损耗率≤3%、苗木起运损耗≤2%),采用 “集中采购 + 按需领用”(浪费率从 10% 降至≤3%);二是人工优化,按工序分工(如种植组、铺装组),开展专项培训(效率提升 40%),窝工率从 15% 降至≤3%;三是机械调度,采用 “租赁 + 自有” 结合(如大型机械短期租赁),使用率≥90%,成本超支从 18% 降至≤5%。

4.2 协同管理机制:打破沟通壁垒

解决衔接痛点:一是设计协同,建立 “施工 - 设计” 周例会制度,图纸变更 24 小时内响应,现场问题即时沟通(如植物位置调整),变更返工率从 12% 降至≤2%;二是监理协同,统一验收标准(如制定《质量验收手册》),采用线上验收平台(效率提升 60%),避免标准争议;三是多方联动,构建 “施工 - 设计 - 监理 - 业主” 数据共享平台(进度、质量、成本数据互通率≥95%),决策效率提升 50%。

4.3 长效保障与技术赋能

确保持续优化:一是人员培训,开展 “进度管理 + 质量标准 + 成本控制” 培训(年时长≥60 小时),人员适配率从 60% 提升至≥95%;二是技术支撑,引入 BIM 技术模拟施工(如管线碰撞检查,误差≤2mm),无人机巡检(效率提升 80%);三是制度完善,制定《施工管理细则》,明确各环节责任(如项目经理对进度负责,技术员对质量负责),考核达标率≥98%。

五、结论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需通过进度精准管控、质量标准化监管、成本精细化优化、协同机制构建,解决传统模式松散、粗放、脱节的问题。当前需突破极端气候(高温、暴雨)施工应对、乡土植物特殊养护管理、低成本 BIM 技术应用(软件成本降 30%)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管理与数字孪生(构建施工虚拟场景)、AI(智能优化进度计划,准确率≥95%)融合,开发 “进度 - 质量 - 成本” 一体化管理平台,完善行业标准(如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规范),为园林工程高质量落地与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助力 “美丽中国” 建设。

参考文献

[1] 狄东.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优化策略研究[C]//工程技术与应用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5:1-6.

[2] 黄一祥. 风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措施研究[C]//2025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交流会论文集. 2025:1-2.

[3] 罗丹. 风景园林工程污水纳管难题与绿化施工优化策略[C]//2025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