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系统论视域下传统调性音乐分析中的结构功能思维探究

作者

赵锐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芜湖市,241000

摘 要:本文从系统论视域出发,将共性写作时期的调性音乐作品看作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系统,自上而下地将整部作品细分为调性布局与织体形态两个子系统,并观察其内部音乐要素的转换对子系统的结构功能有何种影响。过程中,与传统曲式理论中的分析模型进行比较,以探究其中固有的结构功能思维。

关键词:系统论;调性音乐;分析模型;结构功能

引言

系统论诞生于二战前后,前身为一般系统论,其通过逻辑与数学的方法研究一般系统运动的规律,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对于音乐而言,由作曲家创作的各类型体裁作品即狭义上的音乐文本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系统,它整合音高、音色、织体形态等要素,在它们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完整的曲式结构。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音高系统中的调性子系统,分析其自身的结构功能以及与织体之间的功能转换,并与传统调性音乐分析模型进行比较以探究其结构功能思维的具体体现。

一、调性系统的结构功能

层次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之一,由于组成系统的诸因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结合方式上的差异,从而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层次便是反映这种等级差异的概念。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各要素有着不同的结构功能等级,如共性写作时期的作品以音高为核心要素,20世纪音乐中的各要素则更趋向于平等地位或以音色、织体等其他因素取代调性。因此,调性音乐中音高系统的结构功能最强,而在音高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中又以调性为核心,故调性系统的相关属性直接影响音高系统的结构功能。基于此,下文将对部分时期调性(作为子系统)的不同呈现方式为切入点,总结其结构功能规律。

在古典主义的中后期,调性体系发展日趋完善。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传统分析理论从横向时间维度将一部作品分为不同的乐段,那么乐段便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在乐段内部以及各乐段的连接处,近关系调性的功能和声进行以及终止式是最重要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具体的呈现方式不同:完满终止以属-主进行即正格进行为主,且对旋律、节拍位置有一定的要求;不完满终止以下属-主的副格或变格进行为主,其存在便是为了与正格进行相区分。可以说,对于该时期作品的分析实践,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通过调性的功能来划分乐段及其以下子结构的不同层次。到了浪漫主义中期,上述原则发生了一些改变,如对终止式的旋律与节拍位置的要求放宽,变格终止也可以充当完满终止,开始逐渐关注音高材料自身的衍展等。这体现的是作为子系统的乐段及其下属各要素受系统外部因素如作曲家观念、听众的审美需求等影响发生了自我演变,这体现出系统的开放性与转换性,但此时的音乐分析模型与古典时期相比只是在原有框架基础上的扩展,并未发生实质变化。

直到浪漫主义晚期乃至过渡时期,调性的不断扩张使得调性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形式产生变化。如果说,原来的调性体系作为一个稳定的系统,其内部调式材料与和声进行相互作用形成了调性的外部功能,那么到了浪漫晚期,调性内部要素的结构形式变化(调性扩张)导致其外部功能受到影响即调性代表的音高子系统从统治性要素演变成普通甚至是次要的因素。这一功能的转变符合系统论中的基本规律,结构的形式与内容决定要素或子系统的功能,而系统自身的演变与转换使得其功能随之变换,但依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有的特性。从系统的开放性来说,以调性为核心因素的音高系统会受到外部环境与其他系统的影响,如色彩性或线性和声思维对功能和声进行的扩展体现的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固定音程或节奏特征构建的动机材料延展对调性功能的削弱体现的音高系统中调性以外的另一个子系统的影响。

二、传统调性音乐分析模式中的结构功能思维

上文从系统论视域阐述了调性体系的结构功能演变,而传统音乐理论中涉及音乐结构及其功能的相关内容实际上受到了系统论与结构主义相关内容的影响,但与之有着一定的区别。基于此,下文将对传统音乐理论中对调性音乐作品的分析模式进行阐释,以研究其中的结构功能思维的具体体现。

传统理论对于调性音乐的分析主要从旋律、对位、和声与曲式等结构形式展开,其中以曲式最具概括性,主要原因在于对曲式的分析实际上包含了对调性以及织体形态的概括。其中,奏鸣曲式是传统曲式中最重要的体裁,因此下文对奏鸣曲式中的相关分析原则进行观察,分析其中的结构功能思维。

最典型的奏鸣曲式往往都呈现出一些重要的特征如呈示部中主部与副部的调性对比,结束部中的调性回归以及此前的属准备等。如果说,呈示部与结束部之间的首尾呼应关系是整体作品结构的基础,那么这种联系便是通过调性与织体共同实现的:主调在结束部回归,与呈示部在调性上形成联系;音高材料的再现不仅体现于调性的回归,还在于织体形态或对主要材料核心织体特征的保留,调性可以从副调变换至主调。由此可见,调性体系中的各种和声进行有着重要的功能,织体更多地起到辅助作用。在系统论中,各因素尽管存在层次不同或重要性不同的区别,但在某一要素发挥重要作用时,该要素构成的系统便在更高层次的系统中起主要的功能。而在奏鸣曲式中,调性的结构功能自始至终都是最重要的,换言之,分析者与欣赏者主要关注调性,有着明确的倾向,这也是对某些作品的曲式进行分析时会形成争议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理论家支持以调性为判断依据,但有些时候音高材料自身的衍展特性或织体的联系十分明显,如此,支持调性与支持其他因素的理论家们自然难以达成共识。此外,奏鸣曲式中的展开部,尤其是对比型展开部,其中的戏剧性冲突、矛盾一直以来是传统曲式分析的重难点,往往也是作曲家精妙构思精华之所在。然而,如果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与前后联系不同的展开部是系统自身发展产生的一种突变,这种现象并不是重要的结构特征,容易被忽略或者说它在音乐中的艺术价值难以通过系统中的结构特性乃至外部功能体现,这也是为何系统化思维与结构功能思维在传统曲式分析的漫长发展中始终有所体现,但与系统论无法画上等号的主要原因。也正因此,对于调性体系瓦解的20世纪音乐作品,由于调性体系自身的统治地位不再以及其他因素的结构作用即功能不断提升,系统论中的一些基本属性更为适用,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余言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曲式理论中对调性音乐作品的分析模式所体现的强调整体结构以及各因素的功能性与系统论的观点相吻合,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共同点,一方面是因为系统论对于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不同学科或研究领域通过系统研究方法往往能够得出有高度相似性的一般规律,这其中自然包括音乐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是因为仅强调分析片段或局部位置的独立意义并不能满足理论发展的需要,最终都会朝向重视整体或各独立部分之间的联系发展。因此,通过从系统论视域对本身具备系统化思维(包括结构与功能思维)的调性音乐分析模式进行探究可以发现,注重含蓄、理性的古典时期音乐可看作简单的封闭性系统,因此并不需要过多强调不同子系统内部结构特征对其外部功能的影响;而注重情感性、独立性与浪漫精神的浪漫晚期音乐更需要强调不同要素及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自身结构特征的演变在整部作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