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中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策略

作者

殷媛媛

枣庄市政建设集团股份公司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 277100

摘要: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城市道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沥青混凝土路面以其良好的行车舒适性、抗滑性、耐久性等优点,在城市道路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分析改性沥青混凝土的特性,其次探讨道路工程施工中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旨在为提高沥青混凝土公路的施工质量和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确保公路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促进公路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道路;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策略

引言

沥青混凝土路面作为道路工程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路面结构形式,因其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施工便捷性及经济性而备受青睐。然而,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加和车辆荷载的日益加重,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文旨在通过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全面分析,探讨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为道路工程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改性沥青混凝土的特性

(1)密实性。改性沥青混凝土结构密实,由于孔隙较少,能够减少水的流动路径,缓解路表水下渗现象,减轻水对路面的侵蚀作用,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施工而成的面层具有耐久性。(2)抗裂性。改性沥青是由高弹聚合物改性沥青、集料等原材料按特定比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原材料的质量可靠,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良好,相比普通砂粒式改性沥青混合料,其黏结能力更强,与基层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可有效降低裂缝的发生率,而对于已经出现的微小裂缝,因其具有自愈能力而实现自然修复,可阻止裂缝的发展。

2道路工程施工中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

2.1沥青混凝土的拌制

沥青混凝土的拌制是施工的基础环节,关键在于确保各种材料比例精准、搅拌均匀以及温度控制得当。因此,要依据设计要求精确确定沥青、集料、矿粉等材料的配合比。对集料的质量严格把关,包括其级配、含泥量等指标,以保证混凝土的性能。在搅拌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搅拌设备和搅拌时间。间歇式搅拌机能够较好地控制材料的投放和搅拌质量,搅拌时间需根据设备性能和材料特性合理设定,一般为30-50秒,确保各种材料充分融合。温度控制同样重要,沥青的加热温度通常在150-170℃,集料的加热温度要比沥青高10-20℃,以保证混合料的出场温度在140-165℃之间。

2.2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运输车辆的选择要合理。应选用吨位较大、车况良好的自卸式卡车,车厢应清洁、光滑,并涂有防粘剂,以减少混合料的粘附。在装料前,要对车辆进行预热,使车厢温度接近混合料的温度,防止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降温过快。装料时,应采用多次卸料的方式,避免混合料出现离析现象。一般来说,应分前、中、后三次装料,以确保混合料在车厢内的均匀分布。在运输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可以在车厢上覆盖棉被、苫布等保温材料,减少热量散失。要控制运输时间和速度,尽量缩短运输时间,避免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温度过低。运输时间过长会导致混合料的温度下降过快,使其流动性变差,影响摊铺和压实效果。一般来说运输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

2.3混合料的摊铺

摊铺机在正式摊铺前须至少提前1h对熨平板进行预热。此预热步骤旨在使熨平板达到适宜的工作温度,通常不低于120℃,调整熨平板的振捣装置与夯锤的振动频率和振幅,应与摊铺机的行进速度保持协调一致。单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8m。过宽的铺筑宽度可能会增加摊铺过程中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如摊铺机两侧的混合料温度差异、压实度不均等问题,从而影响路面的整体性能。沥青混合料下面层可采用3D摊铺或打钢钎挂钢丝的方式控制摊铺厚度和平整度。中、上面层摊铺时,应根据下面层的平整度情况,采用无接触式均衡梁控制摊铺厚度和平整度,以便进行摊铺作业。两台摊铺机成梯队进行摊铺时,相邻两幅重叠5~10cm,边缘误差不大于3cm。对于路面狭窄部分、平曲线半径过小的匝道、加宽段、斜交桥头等,由于这些区域的空间限制或设计特殊要求,传统的摊铺机械难以直接开展作业,而可伸缩摊铺机可通过其灵活的伸缩功能,适应不同宽度的路面施工。当遇到极端情况,即可伸缩摊铺机也无法适应时,人工摊铺便成为不可或缺的备选方案。人工摊铺虽然劳动强度大、效率相对较低,但在精细控制和特殊地形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半幅施工的情况下,须在路中一侧提前设置挡板,以防止沥青混合料撒落至非施工区域。边摊铺边用刮板进行整平,整平动作须保持一致,往返刮2~3次,避免反复撒料和刮平,以减少混合料的离析现象。摊铺作业应连续进行,避免中途停顿,以确保混合料在最佳状态下被及时碾压。对于低温施工环境,卸下的混合料应及时用毡布覆盖,以减少热量散失,保持其施工温度。

2.4碾压作业

(1)待沥青摊铺施工环节结束后,即可开展碾压作业,施工人员需要根据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要求,对碾压速度、次数以及温度等关键参数加以明确和控制,实现碾压后路面在短时间内快速成型,保证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质量。(2)选择分段式碾压方式,且每次碾压长度不宜超过60m。根据铺筑试验报告,选择合适类型的压路机,如振动压路机、26t胶轮压路机,确保每次碾压厚度均符合规定标准,>80mm。相较于直接碾压,分段式碾压便于及时解决所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升碾压作业灵活性。(3)将碾压作业划分为初压、复压以及终压三个阶段,既方便控制压实效果,又能减少碾压作业期间不必要问题发生,提升现场碾压作业效率和质量。各工序开始前,施工人员均要测量当前作业面温度,目的是将沥青温度变化控制在规定要求范围内。(4)基于初压环节,压路机行进速度不宜过快,将其控制在2km/h,并结合路面碾压情况,确定碾压次数,一般不超过2次,同时要保证碾压作业连续性。基于复压环节,该环节以振压,再将压路机行进速度适当提升,不宜超过4km/h,作业面连续碾压4次即可。基于终压环节,操作员除了要提升设备行进速度以外,也要将作业面残留的车辙痕迹清除干净。遵循高频、慢压、低幅基本原则,沿着路肩侧向逐渐向中分带转移,确保作业面各区域碾压均匀,使其压实度达到规定标准。(5)碾压作业期间,将车路表面留存的杂物及时清理,防止作业面与车路之间相互黏连。也可以对设备车轮采取预热、涂刷隔离剂等措施,以规避该情况出现。通常情况下,在初压环节,施工人员可以将适量清水喷洒在压路机的钢轮表面,既能有效预防黏连问题,又能提升碾压作业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操作,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确保沥青混凝土道路的施工质量和性能。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如合理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和压实等环节,可以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密实度和耐久性。通过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如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科学的检测与评定方法以及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减少道路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熙浩.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问题的处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6):121-123.

[2]石昆.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16):126-128.

[3]钟方明.道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及改进路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1):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