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与智能监测技术研究
李端
泰安高新科创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泰安 271000
一、引言
建筑施工现场是事故多发的高风险场所,常见的安全隐患包括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及火灾触电等。传统的安全管理多依赖人工巡查与事后处理,往往存在反应滞后、覆盖面不足的问题。随着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施工安全管理逐渐向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和数据驱动方向转变[1]。研究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与智能监测技术,不仅有助于降低事故发生率,也符合建筑业现代化和智慧化的发展趋势。
二、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特征
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具有隐蔽性强、动态性大和综合性高的特点。隐蔽性表现在很多风险因素往往潜伏在施工过程中,难以被肉眼及时发现;动态性则体现在施工工序频繁变化,人员流动性大,风险随时间与环境而不断演化;综合性则意味着风险来源多样,既包括人为操作失误,也包括设备故障和环境条件变化。这些特征决定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必须建立系统化、动态化的风险控制体系。
三、安全风险管理方法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首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全面揭示潜在的危险源并为后续评估与控制提供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方法包括专家经验判断、历史事故案例分析以及检查清单法。专家经验能够通过资深工程师和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识别出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历史事故案例分析则能从以往发生的类似工程事故中总结规律,避免相同问题在现有工程中再次出现;检查清单法则通过系统化梳理,将施工阶段涉及的工艺流程、施工环境、设备运行和人员行为逐项对照,从而避免遗漏隐患。随着技术的发展,风险识别还可结合 BIM 技术和智能监测平台,对施工现场的复杂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实现风险识别的自动化和精准化 [2]。通过多方法、多角度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升风险识别的全面性与科学性,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奠定坚实基础。
(二)风险评估
在完成风险识别之后,需要对各类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以明确其发生概率及可能造成的损失,从而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风险评估通常采用概率—后果矩阵、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概率—后果矩阵能够直观地反映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从而帮助管理人员快速区分重点风险和一般风险;层次分析法则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多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不同风险的重要性排序;模糊综合评价适用于不确定性较强的复杂风险,能够更准确地描述风险的模糊性和动态性。在施工实践中,风险评估不仅是单一的数据分析过程,还需要结合现场的实时监测数据与专家判断进行综合研判。通过科学评估,可以将施工现场的风险分为高、中、低不同等级,为资源配置和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实现“重点突出、分级管控”的安全管理目标 [3]。
(三)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预防与应急措施,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范围。在预防措施方面,应从源头入手,通过严格的施工方案论证、工序优化与设备检修,减少潜在隐患的产生。同时,应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与操作技能,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在控制措施方面,可以通过设置安全隔离带、防护网以及限位装置等手段,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害程度。应急措施则要求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救援机制,例如明确事故发生后的人员疏散路线、救援队伍分工及医疗支持方案,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减少损失。随着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风险控制还可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现实时预警与自动干预。通过系统化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能够形成闭环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水平。
四、智能监测技术在施工安全中的应用
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为施工现场安全监控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在关键施工部位布设各类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噪声、粉尘和结构应力等参数,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监控中心进行分析。与传统人工巡查相比,传感器能够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动态监控,确保隐患在萌芽状态下就被发现。例如,在基坑工程中布设位移和应力传感器,可以实时掌握土体稳定性变化,及时发出预警;在混凝土施工中监测温湿度数据,则能避免因环境不适宜导致的质量问题。
(二)视频监控与图像识别
视频监控与图像识别技术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部署高清摄像头,可以对施工区域进行实时视频采集,并借助图像识别算法对现场情况进行智能分析。例如,当系统检测到工人未佩戴安全帽或存在高处违章作业时,能够自动识别并发出报警信息,从而实现对不安全行为的快速干预。此外,视频监控还能对大型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识别设备异常动作并及时预警,避免因机械故障引发事故 [4]。与传统依赖人工盯守的方式相比,智能视频识别大大提高了监管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减少了人为疏漏。同时,视频数据可存储并追溯,为事故责任认定和安全管理改进提供可靠依据,推动施
工现场管理向智能化转型。
(三)大数据与云平台
大数据与云平台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种类繁多,包括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视频图像数据以及人员和设备的作业信息。将这些多源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可以实现集中存储与统一管理,并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与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的对比,管理人员能够发现潜在的风险规律,对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进行趋势预测。
五、结论
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与智能监测技术是确保工程安全生产的两大支柱。风险管理能够系统识别与控制潜在危险,而智能监测则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预警机制,提升了安全管理的前瞻性与科学性。两者结合能够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闭环管理模式,推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向智能化和精细化发展。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引入,施工安全管理将更加智能高效,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启迪 . 施工作业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实践 [J]. 居业 , 2024, (11): 160-162.
[2] 史慧明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风险管控研究 [J]. 山西建筑 , 2024, 50(23): 136-141.
[3] 金蓓 . 施工现场智能化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探究与前景展望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 2024, (29): 142-144.
[4] 李伟权 . 配电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技术分析 [J]. 电力设备管理 ,2024, (18): 26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