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组织策略与实践研究
刘敏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白乌镇便民服务中心,6157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基层文化活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以精准供给、机制建设、数字赋能及多元协同为核心的常态化组织策略,实现基层文化活动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组织策略
引言:基层文化活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其常态化、制度化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探索行之有效的常态化组织策略,对于巩固基层文化阵地、激活文化内生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现状
(一)供给逻辑失序削弱服务有效性
基层文化活动策划常陷入“供给本位”的思维惯性,未能构建科学的需求调研体系。部分基层单位将活动数量等同于工作成效,盲目追求“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演出”的量化指标,导致内容设计与群众实际偏好产生错位。老年群体偏好的戏曲活动与青少年热衷的数字化文化体验被简单打包进同一套执行方案,暴露出服务对象分层机制的缺失,这种脱离精准定位的供给模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使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信任度逐渐流失[2]。
(二)资源配置碎片化加剧发展失衡
文化资源的分散管理形成多重壁垒,文化馆、社区中心、民间团体等主体各自掌握部分资源,却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某街道图书室与社区学校活动中心长期存在场地闲置与资源短缺并存的现象,折射出跨部门资源共享机制的失效。财政资金使用呈现“撒胡椒面”特征,经济薄弱地区文化活动依赖临时性项目拨款,难以形成持续投入,“零敲碎打”的资源分配方式,使城乡、区域间的文化服务差距非但未能缩小,反而在制度性割裂中持续扩大[3]。
(三)参与机制缺陷导致主体性缺失
行政主导的动员模式催生出特殊的参与生态,群众在“被组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等通知、领礼品、凑人数”的被动心态,组织者则陷入“有活动才有经费”的循环依赖。某社区手工技艺培训活动通过发放食用油吸引参与者,最终演变为居民领完物资即离场的尴尬局面,反映出工具性激励对文化参与本质的异化。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决策环节未能建立居民意见表达的有效通道,活动内容与形式多年固化,难以激发真正的文化认同。
(四)可持续性危机制约长效发展
当前基层文化活动的运行过度依赖外部资源输入,尚未形成内生发展动力。文化队伍呈现“三少”特征:具备专业策划能力的人才少、掌握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少、志愿服务的稳定性差。某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因核心传承人退休立即陷入停摆状态,暴露出口传心授模式与现代管理体系衔接的断裂。同时,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文化活动未能与新媒体传播形成有效衔接,年轻群体的参与渠道狭窄问题愈发突出,系统性缺陷导致多数基层文化品牌难以突破“始发即巅峰”的发展瓶颈[4]。
二、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组织策略与实践
(一)构建需求导向的精准供给体系
实现文化服务的精准化供给需突破传统行政主导模式,建立以数据为支撑的需求响应机制。通过构建“数据采集-分析建模-方案生成”的技术闭环,运用数字工具动态监测不同群体的文化偏好。在城乡结合部推行“文化需求热力图”系统,实时捕捉居民参与热点;针对职业差异开发“分类兴趣图谱”,识别产业工人、自由职业者等群体的潜在文化需求。分层设计供给结构时,需统筹考量地域文化特征与人口结构特征:方言保护区侧重传统曲艺活化,科技园区配套数字艺术工坊,移民社区强化融合型文化交流。建立文化服务动态调整模型,形成“需求预警-服务优化-效果追踪”的完整链条,确保服务供给始终与群众诉求同步演进。这种精细化运作模式既能避免资源错配,又能激发持续参与动力,为常态化运行提供科学支撑。
(二)完善制度化的长效运行框架
常态化机制建设需破解“运动式治理”的路径依赖,着力构建“四位一体”保障体系。财政保障方面,建立文化预算刚性增长机制,明确市县两级分别按照常住人口数量匹配人均文化活动经费标准,同时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管理架构上,推行“三级联动”责任制:市级统筹规划区域文化布局,区级负责资源配置与质量把控,街道社区具体实施并承担效果反馈。考核维度应突破简单的数量指标,创新建立“参与活跃度指数”“服务满意度系数”“文化获得感量表”等复合型评价工具。重点构建“双回路”反馈系统:既包含政府部门的垂直督导机制,又嵌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制度执行不偏离实效目标。通过政策工具包与标准化流程的配套供给,形成具有强约束力的常态化运行基础。
(三)深化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布局
技术赋能需从工具应用升级为系统重构,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文化生态系统。构建智能文化中枢平台,集成用户画像分析、资源智能匹配、活动效果预测等核心功能模块。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运用5G+XR技术实现非遗技艺的数字化复原,创建虚拟文化社区促进跨地域互动。重点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针对老年群体设计语音交互式服务终端,为农村地区配备移动文化服务车搭载智能设备。建立文化大数据资源池,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挖掘潜在文化需求,预判区域文化发展趋势。数字化转型应着重培育三种能力:文化活动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能力、文化资源的智能化调配能力、服务效果的精准化评估能力,最终形成虚实共生的文化服务新范式。
(四)培育协同共治的主体生态网络
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群众”的四维协同机制,激活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实施文化人才“星火计划”,建立基层文化带头人认证体系,配套专项扶持资金与专业培训资源。创新参与激励机制,推行“文化积分银行”制度,将群众参与转化为可兑换的公共服务权益。在社会力量整合方面,建立文化类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制定社会资本参与的文化PPP项目操作指南。重点打造“文化生产共同体”,引导群众从消费者转变为创作者,如设立社区文化创客空间、组建居民文化策展团队。品牌化建设需遵循“在地性”原则:工业遗产区塑造车间剧场品牌,传统村落发展节气民俗IP,新建社区打造融合文化节庆,通过主体关系的重构与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形成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
结语:
推动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关乎人民福祉与文化强国建设,它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需求精准对接、机制牢固保障、技术深度融合、力量广泛动员等策略,构建起充满活力、高效运行的长效机制,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真正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成为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一部分,为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国民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奠定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郑轶梅. 新时代基层文化馆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策略探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 (23): 91-93.
[2]祁小霞.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策略[C]//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省德风文化艺术中心.2023年高等教育科研论坛桂林分论坛论文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九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2023:247-248.
[3]朱晓. 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多元化发展策略[J]. 新传奇, 2024, (42): 119-121.
[4]陈志良.基层文化馆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的路径研究[C]//文化馆(站)全民艺术普及 新阶段 新理念 新格局——2021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作品集.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文化服务中心;,2023:37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