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优化探讨
侯淑乔 王维红 邱建辉
372926199204204849 370982199002212727 362321199208178311
摘要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因风险识别不全(高空作业风险遗漏率超 30%)、现场管控松散(违规操作率超 25%)、应急响应滞后(处置超 1 小时),传统模式存在安全事故发生率超 8%、隐患整改率<70%、作业人员安全培训覆盖率<60% 等问题,制约施工安全与效益。本文构建 “风险预控 - 现场管控 - 应急处置” 全流程管理体系,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实现风险识别率≥95%、违规操作率≤3%、应急处置≤30 分钟,为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事故发生率≤1%)提供支撑。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风险预控;现场管控;应急处置
一、引言
高层建筑施工(高度≥27m)因作业空间垂直化(高空作业占比超 60%)、工序复杂化(含起重吊装、模板搭设)、环境多变(强风、高空坠落风险),安全管理是保障人员生命、工程推进的核心环节(安全管理失效导致 80% 以上施工事故)。传统管理存在三大痛点:一是风险识别片面,仅关注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显性风险,忽视深基坑支护失稳、起重设备倾覆等隐性风险(遗漏率超 30%);二是现场管控被动,依赖人工巡检(违规操作发现率<50%)、安全防护设施检查频次不足(每周<1 次),违规操作率超 25%;三是应急响应低效,事故发生后信息传递滞后(超 30 分钟)、处置方案不明确,救援效率低(处置超 1 小时),与《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要求不符。研究管理优化策略,对降低事故风险(减少 90%)、保障施工安全意义重大,是建筑工程安全领域核心方向。
二、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风险识别局限,深基坑、高支模等结构安全风险评估覆盖率<60%,极端天气(强风、暴雨)对高空作业影响预判不足(预警准确率<50%);风险等级划分模糊(如 “一般 - 重大” 风险混淆),防控资源错配;二是现场管控薄弱,高空作业人员未系安全带发生率超 15%、临边防护缺失率超 10%;起重设备日常检查仅覆盖外观(机械性能检测率<40%),设备故障引发事故占比超 30%;三是人员培训不足,作业人员安全培训覆盖率<60%、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实操占比<20%),安全意识薄弱(违规操作主观故意率超 40%);四是应急处置低效,应急预案针对性不足(超 50% 方案未结合项目实际)、应急演练频次低(每年<1 次),事故发生后救援物资调配滞后(超 40 分钟)。
2.2 核心研究目标
管理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风险全面预控,风险识别率≥95%(结构安全、高空作业等全覆盖)、预警准确率≥98%,风险等级划分准确率 100%;二是现场规范管控,违规操作率≤3%、防护设施完好率≥98%,起重设备检测覆盖率 100%;三是人员能力达标,安全培训覆盖率 100%、实操考核合格率≥95%,安全意识提升 60%;四是应急高效处置,应急预案适配率≥95%、应急响应≤30 分钟,事故发生率≤1%,综合安全效益提升 45%。
三、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核心管理优化策略
3.1 风险全面预控:从识别到预警
突破识别局限:一是风险分类与评估,构建 “结构安全(深基坑、高支模)、作业安全(高空、起重)、环境安全(极端天气、触电)” 三类风险体系,采用 “风险概率 × 损失程度” 矩阵量化评估(如深基坑坍塌概率 2%、损失 1000 万元,风险值 20),划分 “一般(<10)、较大(10-50)、重大(>50)” 三级,识别率≥95%;二是动态监测预警,深基坑部署位移传感器(监测精度≤0.1mm)、高支模安装应力传感器(实时反馈荷载),数据超阈值自动预警(响应≤5 分钟);对接气象平台(72 小时精准预报),强风(风速≥6 级)前 2 小时停止高空作业,预警准确率≥98%;三是风险防控资源匹配,重大风险配置专职安全员(1 人 / 5000㎡)、专项防护设备(如高空作业平台),较大风险强化日常检查(每日 1 次),避免资源错配。
3.2 现场精细化管控:规范作业行为
解决管控松散:一是作业行为管控,高空作业采用智能穿戴设备(如定位安全帽,未系安全带自动报警),违规行为实时抓拍(识别准确率≥95%),违规操作率从 25% 降至≤3%;临边、洞口设置智能防护栏(拆除自动报警),防护设施完好率≥98%;二是设备全周期管理,起重设备安装前开展第三方检测(机械性能、安全装置全覆盖),日常采用物联网监测(运行温度、荷载实时传输),检测覆盖率 100%;设备维护实行 “一设备一档案”,故障维修率 100%。
四、安全管理保障与应急优化
4.1 人员安全能力提升:强化意识与技能
突破培训不足:一是分层培训体系,作业人员开展 “理论 + 实操” 培训(实操占比≥50%),重点覆盖高空作业、设备操作等技能;管理人员培训聚焦风险评估、应急指挥(年时长≥40 小时),培训覆盖率 100%;二是考核与激励,实操考核采用模拟场景(如模拟高空坠落救援),合格率≥95%;将安全行为纳入绩效考核(权重 30%),无违规人员奖励月度工资 5%-10%,违规人员重新培训(合格方可上岗)。
4.2 应急处置高效化:构建快速响应体系
解决应急滞后:一是应急预案优化,结合项目特点(如超高层、周边环境)制定专项预案(高空救援、火灾处置等),适配率≥95%;每季度开展针对性演练(如模拟起重设备倾覆救援),演练后 24 小时内优化方案;二是应急资源储备,在施工电梯层、作业面设置应急物资箱(含急救包、对讲机、切割工具),储备量满足 30 分钟救援需求;建立应急物资调度平台(实时显示物资位置),调配响应≤10 分钟。
五、结论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需通过风险全面预控、现场精细管控、人员能力提升、应急快速处置,解决传统模式片面、松散、低效的问题。当前需突破超高层结构安全实时监测(误差≤0.05mm)、极端天气下高空作业风险精准预警(准确率≥99%)、低成本智能安全设备(如定位安全帽单价降 30%)应用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安全管理与数字孪生(构建施工安全虚拟场景)、AI(智能识别违规行为,准确率≥98%)融合,开发 “风险 - 管控 - 应急” 一体化安全管理平台,完善行业标准(如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规范),为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提供支撑,助力 “平安工地” 与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淑芸. 高层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优化与安全管理[C]//2025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2] 平煜.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脚手架安全管理与优化[J]. 河南建材,2024(11):117-119.
[3] 董海燕. 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J]. 建材与装饰,2025,21(5):106-108. DOI:10.3969/j.issn.1673-0038.2025.0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