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初中语文实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刘丽妮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台商区分校
引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了新的实践路径。智能化教学工具的应用使古典诗词赏析、文言文解读等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还原历史场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背景的感知体验。在线协作平台促进师生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开展深入交流与创作实践。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正在构建起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容呈现
(一)古典诗词数字化展示
古典诗词数字化展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诗词转化为多媒体形式呈现。利用数字排版技术规范展示诗词原文,确保文字准确性和版式美观性。配套开发语音朗诵功能,提供标准的诗词诵读示范。设计交互式注释系统,点击生僻字词即可显示释义和典故出处。建立诗词背景资料库,关联展示创作年代、作者生平等辅助信息。开发可视化分析工具,直观呈现诗词格律和修辞手法等要素。这些数字化展示形式丰富了古典诗词的教学维度,使抽象的文字作品变得具体可感。
(二)历史典故多媒体呈现
历史典故多媒体呈现整合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媒介形式。采用时间轴方式组织典故内容,清晰展现事件发展脉络。利用历史地图标注功能,直观呈现典故涉及的地理位置信息。开发典故情景再现动画,模拟关键历史场景和人物互动。设置分类检索系统,便于按主题或历史时期查找相关典故。配套制作专家解说视频,深入阐释典故的文化内涵。这种多媒体呈现方式增强了历史典故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文化认知。
(三)传统民俗文化信息整合
传统民俗文化信息整合构建了系统化的数字资源库。收集整理节庆习俗、民间工艺、礼仪规范等各类民俗资料。采用结构化数据库存储民俗信息,支持多维度检索和关联查询。开发三维展示功能,立体呈现传统建筑、服饰等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民俗活动流程演示,详细说明操作步骤和文化寓意。整合地方特色民俗资源,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建立师生共建机制,鼓励补充完善民俗案例库。这种整合方式有效保存和传播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
(一)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构建了立体化的传统文化学习空间。线上平台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库,包括经典文本、文化讲座视频、互动学习模块等学习素材。线下课堂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练习、古诗吟诵等实践环节。移动学习终端实现课堂即时互动,支持实时问答和文化知识竞赛。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分析,精准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点。课外拓展任务鼓励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应用传统文化知识,并通过线上平台分享实践成果。学习管理系统完整记录学生的文化学习轨迹,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二)虚拟情境体验教学模式
虚拟情境体验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技术还原传统文化场景。虚拟现实设备模拟历史环境,使学生能够沉浸式体验古代生活场景。增强现实技术将传统文化元素叠加到现实环境中,实现虚实结合的文化认知。三维建模技术精准复原文物和古建筑细节,支持多角度观察和研究。情境互动程序设置文化挑战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多通道反馈系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强化文化记忆。场景编辑工具允许师生共同构建个性化的文化学习环境。
(三)互动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互动协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传统文化知识的集体建构。云端协作平台支持多用户同步编辑文化主题文档和演示文稿。智能分组系统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特征,优化传统文化项目小组配置。实时讨论区提供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交流方式,促进深度文化对话。协同创作工具辅助学生合作完成文化主题的数字化作品。同伴互评机制设置结构化评价标准,提升文化反馈质量。项目管理系统帮助师生监控协作进度,确保文化探究任务的顺利完成。社交化学习功能激励学生分享文化见解和学习心得。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效果评估
(一)学生文化知识掌握度评估
学生文化知识掌握度评估通过多维度检测体系开展实施。设计分层级的知识测评题库,覆盖基础识记到深度理解等不同认知层次。采用自适应测试技术,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动态调整题目难度。开发错题分析系统,精准定位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建立知识点关联网络,评估学生对文化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程度。设置阶段性测评节点,跟踪记录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结合课堂表现观察,综合判断学生的知识内化情况。这种评估方式为教学改进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学生文化情感认同度评估
学生文化情感认同度评估采用多元化的测评方法。设计情境式问卷,通过具体场景考察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开发情感态度量表,测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倾向程度。组织焦点小组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态度变化。收集学生创作的文化主题作品,分析其中体现的价值观念。观察学生在文化活动中的参与表现,评估其文化认同行为表现。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文化情感发展的轨迹。这种评估注重过程性观察与质性分析相结合。
(三)学生文化实践能力提升评估
学生文化实践能力提升评估建立在实际表现基础上。设计真实情境的文化实践任务,观察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采用表现性评价量表,对学生的文化实践操作进行系统评分。收集学生完成的文化实践作品,评估其创造性和完成度。记录学生在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值,量化实践表现。开展实践反思报告分析,了解学生的文化实践认知水平。设置模拟情境测试,考察学生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的能力。这种评估突出强调实践能力的真实发展状况。
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恰当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方式,优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技术资源的持续开发将是重要保障。通过多方协作与创新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黄秀凤 .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3,(07):49-51.
[2] 王姗 . 初中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D]. 中央民族大学 ,2022.
[3] 马小兰 .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J]. 散文百家 ( 新语文活页 ),2021,(05):9-10.
[4] 苗志军 .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B),2019,(11):13-15.
[5] 梁丽斌 .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J]. 汉字文化 ,2019,(06):100-101.
此论文系 2023 年泉州台商投资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手段下提高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研究》,(课题编号:tsjyz142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