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招标采购风险与成本协同管理研究

作者

马志超 姚家泉

深圳市润置城市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3

摘要:在企业运营与公共项目推进中,招标采购是关键环节,但其风险与成本常处于单独管理状态,易引发资源浪费、项目延误等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案例调研等方法,探究招标采购风险(如供应商违约、政策变动)与成本(含采购、管理、隐性成本)的内在关联,构建两者协同管理框架,提出涵盖前期规划、供应商管理、流程优化的协同策略。研究表明,通过协同管理可实现风险防控与成本优化的双向提升,为企业及项目方提供实践参考,助力提升招标采购效率与经济效益,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关键词:招标采购;风险管控;成本管理;协同机制

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与项目复杂度提升,招标采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其面临的风险与成本压力也随之增加。深入研究招标采购风险与成本的协同管理,打破两者管理壁垒,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成为当前招标采购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推动采购管理规范化、高效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招标采购中风险与成本的内在关系

(一)招标采购常见风险类型

招标采购全流程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均存在潜在风险。从供应商维度看,存在供应商资质造假、履约能力不足、恶意竞标等风险,如部分供应商为中标虚报自身技术实力,后期无法按合同要求交付,导致项目停滞;从流程维度,招标文件编制不规范、评标标准不清晰、招标程序不合规等风险突出,可能引发质疑、投诉甚至招标无效,增加时间与经济成本;从外部环境维度,政策法规调整(如环保、税收政策变化)、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也会对招标采购造成冲击,例如原材料价格骤涨可能导致供应商要求调价,引发合同纠纷。

(二)招标采购成本的核心构成

招标采购成本并非仅指采购标的物的价格,而是涵盖全流程的综合成本。其一,直接采购成本,即标的物的购置费用,是成本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二,管理成本,包括招标文件编制、评标组织、合同谈判与履约监管等环节产生的人力、时间、办公费用,如组建评标委员会、开展现场考察等均需投入资源;其三,隐性成本,易被忽视却影响显著,如因供应商违约导致的项目延期损失、因采购质量不达标引发的返工成本,以及因风险应对不及时产生的额外支出,这些隐性成本往往会成为采购总成本超支的关键因素。

(三)风险与成本的相互影响机制

招标采购中的风险与成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呈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风险发生会直接推高采购成本。例如,供应商违约风险发生后,需重新组织招标,不仅增加管理成本,还可能因项目延期产生违约金、错失市场机会等隐性成本;政策变动风险可能导致采购标准调整,需重新设计方案,造成前期投入的成本浪费。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成本控制会加剧风险。若为压缩成本降低供应商准入标准,可能引入履约能力不足的供应商,增加违约风险。

二、招标采购风险与成本协同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前期规划阶段的协同把控

前期规划是招标采购的基础,也是风险与成本协同管理的起点。首先,需开展全面的需求调研,明确采购标的物的技术标准、数量、交付周期等核心需求,避免因需求模糊导致后期变更,减少成本浪费与风险。同时,结合项目预算,制定风险预案,将风险应对成本纳入总预算,如预留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用于应对供应商违约、价格波动等突发情况。其次,通过市场调研分析行业趋势、供应商情况,预测潜在风险(如原材料价格走势、政策调整方向),并据此优化采购计划,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的采购方案,实现风险预判与成本控制的协同。

(二)供应商管理环节的协同优化

供应商是招标采购的重要参与方,其选择与管理直接影响风险与成本。在协同管理中,需建立 “风险 - 成本” 双维度的供应商评估体系。在准入阶段,不仅考察供应商的报价(成本维度),还需评估其资质、履约记录、技术实力、财务状况(风险维度),通过量化评分筛选出 “低风险、低成本” 的优质供应商,避免因单纯追求低价而引入高风险供应商。在履约阶段,实施动态监控,实时跟踪供应商的交付进度、产品质量,同时关注其成本变化(如原材料涨价对供应商履约能力的影响),一旦发现风险信号(如供应商生产异常),及时沟通并调整策略,既保障项目推进,又避免因供应商问题导致的成本增加。

(三)采购流程的协同化改造

传统招标采购流程繁琐、信息不对称,易滋生风险且增加管理成本,需通过流程改造实现协同。一方面,引入信息化技术,搭建电子招标采购平台,实现招标文件发布、投标、评标、合同签订等环节的线上化,减少人工操作,降低管理成本(如纸张、场地费用),同时提高流程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降低合规风险。例如,电子评标可通过系统自动比对投标文件,减少人为误差,提高评标效率,缩短采购周期,间接降低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优化流程节点,消除冗余环节,明确各环节的风险控制点与成本控制点。

三、招标采购风险与成本协同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协同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协同管理体系是保障风险与成本协同管控的关键。首先,明确组织架构,成立跨部门的协同管理小组,成员涵盖采购、财务、法务、技术等部门,打破部门壁垒,实现风险信息与成本信息的共享。采购部门负责流程推进,财务部门把控成本预算,法务部门识别合规风险,技术部门评估技术风险,通过多部门协作,确保风险与成本管理的全面性与协同性。其次,制定协同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考核标准,如规定风险评估与成本测算需同步开展,风险应对方案需包含成本测算,通过制度约束确保协同管理落地。

(二)运用技术工具提升协同效率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可提升风险与成本协同管理的精准性与效率。利用大数据分析历史采购数据、供应商数据、市场数据,识别风险规律(如特定季节的价格波动、某类供应商的违约概率)与成本优化空间(如最优采购批量、性价比高的采购时机),为协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例如,通过大数据预测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可提前锁定价格,既控制成本,又避免后期涨价风险。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搭建风险预警模型,实时监控采购全流程的风险指标(如供应商履约率、合同纠纷率)与成本指标(如成本超支率),一旦指标异常,自动发出预警,帮助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

(三)加强人员协同管理能力培养

人员是协同管理的执行者,其能力直接影响管理效果。需加强对采购人员、财务人员、风控人员的培训,提升其协同管理意识与能力。一方面,开展专业培训,讲解招标采购风险类型、成本构成、协同管理方法,以及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让员工掌握协同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方式,培养员工的跨部门协作能力,如组织采购与财务部门联合开展成本 - 风险分析演练,让员工在实践中理解风险与成本的关联,学会从协同视角制定方案。此外,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参与协同管理的积极性。

结束语

招标采购风险与成本的协同管理,是打破传统管理壁垒、实现采购价值最大化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分析风险与成本的内在关系,梳理协同管理的关键环节,提出构建体系、运用技术、培养人员的实施策略,为招标采购管理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黄亚平.改进型新材料招标采购的管理难点和应对策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3,(22):53-54.

[2]刘明阳.招标采购中的风险管理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21,(2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