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扶阳转枢益肠方治疗功能性腹痛80例临床病例研究

作者

肖凤琼 张英凯 刘潇

曲靖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云南省曲靖市 655000

摘要:目的:探究扶阳转枢益肠方治疗功能性腹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0月期间的80例功能性腹痛患者,通过完全随机方式形成不一样干预方式的组别,区别是两个组别的治疗方式,分别是益肠方进行治疗和常规治疗,为实验对照组跟常规对照组,并对比实际干预效果差距。结果:确保实验数据真实,发现益肠方治疗干预措施组别的实际干预后实际治疗效果、复发几率、不良反应发生比例、生活质量水平以及患者对自身干预措施认可度等数据都要比对照组好,且表现为P<0.05。结论:综上,在功能性腹痛患者的治疗干预中,扶阳转枢益肠方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故值得参考。

关键词:治疗效果;功能性腹痛;扶阳转枢益肠方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uyang Zhuan Yi Intestinal Formula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from January 2021 to October 2024 were selected to form groups with different intervention methods by complete randomization,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treatment methods of the two groups, namely Yigufang treatment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ere the experimental control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tual intervention effect was compared. Results: To ensur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it was found that the actual treatment effect, recurrence rate, proportion of adverse reactions, quality of life level and patients' recognition of their own interventions in the Yigufang treatment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erformance was P<0.05. Conclusion: In summary, in the treatment and intervention of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Fuyang Zhuanzhuan Yigut Fa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so it is worthy of reference.

Key words: Therapeutic effect,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Yang-tonifying,Pivot-rotating and Intestine-benefiting Formula.

功能性腹痛,是指持续或频繁发作的腹痛,病程超过半年,但与胃肠道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功能性疾病。常伴有其他全身不适感或可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内脏敏感性、脑-肠互动致中枢疼痛调控异常及心理异常状态有关。本病属于躯体疼痛性疾病,且诊断标准符合精神疾病中躯体异常的诊断。诊断须满足以下条件:①持续或近乎持续的腹痛;②与生理行为无关或偶尔有关;③日常活动能力部分丧失;④不符合可以解释腹痛的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2.药物治疗(1)镇痛药物多数镇痛剂效果不佳,可能与药物作用靶点主要在外周有关。(2)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尤其是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同时发挥止痛作用作用和抗抑郁作用症状高度躯体化的患者若不能耐受常规量抗抑郁药,可先用极小量TCA,逐渐加量,或加用其他药物。(3)抗惊厥药物抗惊厥剂有一定的疗效。3.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可帮助患者提高其控制症状的能力。4.多学科合作治疗。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是可能会发现原来漏诊的疾病,并且功能性腹痛具有迁愈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病理特点。现如今临床上主要以西药作为治疗方式,但对此疾病,祖国医学也有着较长时间的探究历史与临床经验。中医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其中虚脏寒证是本次阐述的重点:素体脾阳不足,或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内寒自生,渐至脾阳虚衰,气血不足,或肾阳素虚,或久病伤及肾阳,而致肾阳虚衰,均可致脏腑经络失养,阴寒内生,寒阻气滞而生腹痛。而此次主要探究腹痛病之中虚脏寒证,症状:腹痛绵绵,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胃纳不佳,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详见中医内科学第五版教材腹痛病)。故而中医理念可对此疾病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因此本次实验为探究自拟扶阳转枢益肠方治疗功能性腹痛(中医腹痛病之中虚脏寒证)的临床效果,选从2021年1月开始抽取患者,一直抽取到2024年10月,使用症状量表的形式,通过完全随机方式形成不一样干预方式的组别,对比相应干预结局,现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21年1月开始抽取患者,一直抽取到2024年10月,抽取的数据分成两个小组,小组的数据没有差异,具体如下:

1.2方法

常规对照组  进行常规治疗干预措施。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71104,0.5 mg/片),每日早中饭后各1片治疗。

实验对照组  采取扶阳转枢益肠方治疗措施(水煎服或制膏口服)。具体方药及方义见本文第7页阐述。

对照组与治疗组按照各自治疗方案连续治疗4周,并于停药4周后进行随访调查。

1.3观察指标

比对分析两组不同干预措施后,实际治疗效果、复发几率、症状缓解发生比例(症状量表)、生活质量水平以及患者对自身所接受的治疗措施认可度。

2结果

2.1对比两组参与患者得到的最终干预效果

确保试验数据真实,发现自拟补中益气汤治疗干预措施组别的实际干预后实际治疗效果、复发几率、症状缓解比例、生活质量水平等数据比常规对照组更好,符合P<0.05。详见下表1、表2、表3、表4、表5。

2.2对比两组干预满意度

进一步对比干预满意度,依然试验对照组更好,对比数据,表现为P<0.05。分别为97.50%和80.0%。见下表5。

3讨论

功能性腹痛部位多不固定,与进食、排便等生理活动不相关,症状持续或近乎持续,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此外,患者常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问题。可以说西医学对此疾病的治疗,无法使用单一药物达到较为客观的治疗效果,并且往往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功能性腹痛综合征西医治疗主要有以下缺点:一是药物治疗有副作用。例如使用抗抑郁药物来缓解疼痛和改善情绪,可能会引起口干、便秘、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有的还会影响心脏功能、增加自杀风险等。使用止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长期应用易成瘾,还可能导致便秘、恶心、呕吐等问题。二是治疗效果有限。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单纯的西医治疗往往只能缓解症状,很难完全根治。像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腹痛,使用调节胃肠动力的药物可能暂时改善症状,但如果心理因素得不到解决,腹痛很容易复发。三是可能掩盖病情。在诊断过程中如果过于依赖药物治疗,可能会掩盖病情变化。因为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有些其他严重疾病在初期也可能表现为类似的腹痛,若只是用药物控制症状,可能会延误对真正病因的诊断。

本人认为此病的发生,阳气不足是发病之根本,尤应注重阳气二字,这对指导论治有重要意义,因此顾护和升发人体的阳气贯穿治疗过程的始终。

阳气的重要性:生命历程就是阳气消耗的过程阳气衰竭则生命终止,养生就是养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章,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华佗《中藏经》:“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医圣仲景:应有很多条文提到阳气之重要性,把阳气比喻为“一丸红日”。清.郑钦安:坎中真阳乃立命之根。阳气不足是发病之根本。体寒侵蚀了我们的健康! 很多常见疾病的发生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正常体温底下导致自身免疫力的下降。

现代人的正常体温下降了1℃。科学研究表明,人正常体温下降1℃,免疫力至少下降30%。大大提高了病毒、细菌感染和癌症的发生率。生物进化的奇迹——蝙蝠-百毒不侵,低体温是疾病的根源  当温度在35.5℃癌细胞大肆繁殖而温度在39.6℃癌细胞繁殖困难! 体温上升到比正常体温高1℃时,免疫力就会增强5-6倍。大量实例证明:体温升高,癌症、抑郁、心脏病症状都得到明显减轻,瘦身成功率显著提高!石原结实医学博士(日本最著名的健康养生专家)。体温的降低,防碍了体内脂肪糖、尿酸等废弃物的燃烧及排泄,引起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高尿酸血(痛风)等疾病,造成血管收缩,进而成为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原因。体温下降,免疫力降低,为自身免疫疾病、哮喘还有特异反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埋下了隐患。那阳气怎样产生的呢?主要来自三个门方面:一、太阳的恩赐;二、肾精的先天化生;三、脾胃运化不断补充。而脾胃为后天之本、升降之枢纽---后天养生之根本。《医编》亦言: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四圣心源》: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纽,所谓土也,脾升胃降则在中气,中气者,脾胃旋转之枢纽,水火升降之关键。以上这些都提示脾胃为五脏六腑升降、旋转之轴,人体各脏器运行都依赖于脾胃病升降动力,也就是说:脾胃是人体的总发动机。“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也就是说:脾胃既是人体总的加油站,又是总的发动机。脾胃健则阳气足,脾胃衰则阳气虚。生命历程就是阳气消耗的过程,养生就是养阳气,阳气的产生,运行都依赖于脾胃,因此:调理脾胃,是养生最关键的一环。脾胃病不是小问题。脾胃出了问题,人体的阳气生成、运行都会出问题,导致各脏器机能的下降,脾胃病经久不愈,会导致全身功能的衰退,免疫功能下降,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脾胃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各种方法调理脾胃,扶助人体阳气,恢复人体气机升降功能。“扶阳转枢”疗法,是脾胃病治疗的核心疗法。也就是说:既要加油,又要恢复发动机动力。具体体现在:提高自身修复能力,提高肠粘膜屏障功能,提高免疫功能。

本人认为此病发生还与脾胃虚弱有关,尤应注重虚弱二字,这对指导论治有重要意义,因虚损当补。补中益气汤出《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内伤脾胃……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难经》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今立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以上各五分;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以上各三分。”后世将补中益气汤广泛用于治疗脾虚气陷证。

李东垣原方药量偏轻,而扶阳转枢益肠方中加重人参、黄芪的用量,加强了健运脾胃、补益中气的作用。基于临床观察,发现脾肾阳虚、中脏虚寒患者居多,本人认为当以健脾益气,补肾扶阳之法(本人认为该病的病机同时兼有脾肾阳虚,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致脾阳不振,脾阳不振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脾肾二者相互影响,是症状反复出现、迁延难愈的关键)治之,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配合收涩药、敛阳药和“风”药,“风升生”,风药有生长升发阳气作用,同时促进气机升降作用,也就是说“既点火,又扇风,既要藏得住,还要动起来”。效果优于传统扶阳法,副作用小,不容易动火伤阴。扶阳转枢益肠方(党参20g、黄芪20g、白术10g、陈皮6g、升麻9g、柴胡9g、当归12g、白芍16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盐杜仲15g、薏苡仁30g、仙鹤草15g、桔梗15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葛根20g、全蝎3g、甘草8g)。方中黄芪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共为君药。配白术补气健脾,淫羊藿、巴戟天、盐杜仲补肾扶阳 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党参、黄芪补气养血;薏苡仁健脾利湿;白芍、甘草 柔肝缓急;陈皮理气和胃;葛根、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仙鹤草补虚;桔梗升散;煅龙骨、煅牡蛎收敛阳气;全蝎疏风通络,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临床观察,应用补中益气、扶阳转枢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腹痛等症状,疗效明显提高。

1.3研究意义

因此通过开展以上措施,在结合研究结果显示:确保实验数据真实,发现自拟补中益气汤治疗干预措施组干预后实际治疗效果、复发几率、不良反应发生比例、生活质量水平以及患者对自身干预措施认可度等数据都要比对照组好,且表现为P<0.05。

综上,在功能性腹痛患者的治疗干预中,扶阳转枢益肠方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恢复效果,故值得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年顺等主编.李东垣医学全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王剑发,宋炳礼.李东垣“脾升胃降”学术思想阐析[J].辽宁中医学院报中医学院学报,2006,8(2):3-4.

[3]金·李杲.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4]贾成文.脾胃论白话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241

[5]裘叶忠.论《脾胃论》之饮食调治[J.河南中医杂志,2003,23

[6]张建英,梁玲,聂坚等补中益气汤对力竭小鼠胃肠动力作用的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4(3).21-23.

[7]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8]徐静汶.补中益气汤中用红芪替换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及红芪多糖的抗免疫老化机制研究[D].2020

[9]柴少龙,补脾益肾方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分析及对蛋白质组学差异蛋白IGFBP3表达的影响[D].2019

[10]张立人,利用系统性分析评估李东垣脾霄学说在动物医学的应用[D].2020.

[11]苏博扬,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黄芪类方治疗气虚证的组方规律研究[D].2023

[12] 陈迎莹,王蓉,常用健脾方剂浅析[J].河南中医,2020,(11).DOI:10.16367

[13] 郭宇,苏晓兰,宋熠林等脾胃升降理论与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