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张凌云
漯河技师学院 462000
摘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岗课脱节、课证分离、赛课割裂”等现实问题,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岗课赛证”融通培养路径。通过精准对接岗位需求、深化课程改革、强化竞赛驱动、完善证书认证,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岗课赛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职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岗课赛证”融通凭借其“对接岗位、整合资源、强化实践”的特性,已成为职业院校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适配产业人才需求的核心途径。但从实践来看,该模式推进中仍存在诸多现实梗阻:部分院校岗课衔接松散,课程内容滞后于岗位技能迭代;课证融合浮于表面,证书标准未深度融入教学;赛课联动不足,竞赛资源仅覆盖少数学生;加之校企协同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动力薄弱。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削弱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亟需系统剖析并构建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二、职业院校“岗课赛证”现状及问题分析
1.岗课脱节,教学内容滞后
当前,多数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未能紧密围绕岗位需求。随着产业升级,新兴岗位不断涌现,如电商直播运营、工业机器人维护等,岗位核心技能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但部分职业院校课程内容陈旧,像电子商务专业仍侧重传统电商平台操作,忽视直播营销、私域流量运营等新技能;机械专业未及时融入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相关知识,导致学生所学与岗位实际需求脱节,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缺乏实践基础。
2.课证分离,证书含金量低
“1+X” 证书制度虽已推行,但课证融合程度低。一方面,课程教学未充分融入证书考核标准,如计算机专业课程对“1+X”字创意建模证书考核内容覆盖不足,学生需在课外额外投入大量时间备考;另一方面,证书考核重理论轻实践,与岗位实操技能要求不符,如会计证书考试缺乏企业真实财务场景模拟,导致学生即便考取证书,也难以满足岗位创新创业需求,证书无法有效证明学生能力水平。
3.赛课割裂,竞赛辐射面窄
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相互独立。竞赛多为少数学生参加,无法惠及全体。竞赛内容往往高于课程教学要求,日常教学难以覆盖竞赛知识点与技能点,学生缺乏参与竞赛的知识储备与技能训练;且竞赛成果未能有效反哺课程教学,获奖经验、创新思维未融入课程体系,导致竞赛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无法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好氛围。
4.多方协同不足,缺乏保障机制
“岗课赛证”涉及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但目前协同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利益驱动与政策支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参与课程开发、竞赛指导的动力不足;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各部门在推进“岗课赛证”融通时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改革成效。
三、“岗课赛证”融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构建
1.岗课对接,优化课程体系
精准岗位调研:职业院校联合本地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组建岗位调研小组。通过企业走访、岗位分析、毕业生跟踪等方式,深入了解各专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技能要求与职业发展路径。如对汽修专业,明确新能源汽车维修、智能汽车故障诊断等新兴岗位需求,形成详细的岗位能力清单。
课程体系重构:依据岗位能力清单,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束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例如,电商专业设置 “直播电商实战”“新媒体营销策划” 等模块化课程,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同时,增加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
2.课证融合,提升证书价值
证书标准融入课程:将“1+X”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分解融入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以护理专业为例,将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考核要点细化到解剖学、生理学、护理学基础等课程中,实现课证同步教学;编写课证融合教材,融入证书案例、真题,提升学生学习针对性。
实践导向证书考核:联合证书评价机构,改革证书考核方式,增加实践操作考核比重。如机电专业证书考核中,设置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任务,考核学生设备安装调试、故障排除等实操能力;建立证书免考机制,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达到相应实践能力标准,可免考证书部分内容,提升证书含金量与学生学习积极性。
3.赛课联动,强化实践能力
竞赛体系融入教学:构建“校-市-省-国”四级竞赛体系,并将竞赛内容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校级竞赛面向全体学生,以课程项目为基础,开展如“校园电商创业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市级、省级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竞赛内容对接岗位难点与行业前沿;国家级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
竞赛成果转化应用:设立竞赛成果孵化中心,对优秀竞赛项目提供场地、资金、导师等支持,推动成果转化为实际创业项目或企业创新方案;将竞赛获奖作品、创新方法融入课程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扩大竞赛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辐射面。
4.多方协同,完善保障机制
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政府出台政策,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提高企业积极性;院校与企业签订深度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习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与实践项目,院校负责教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优化院校内部管理:成立“岗课赛证”融通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实训中心、各专业系部协同配合;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岗课赛证”改革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对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给予倾斜;加强师资培训,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四、结论
“岗课赛证”融通是提升中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举措。通过解决当前存在的岗课脱节、课证分离、赛课割裂及多方协同不足等问题,构建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协同联动的培养路径,能够有效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未来,职业院校需持续深化“岗课赛证”融通改革,不断探索创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