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优化措施

作者

李丽

15212719870216922X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规模扩大、技术复杂度提升,传统管理模式面临信息滞后、协同低效、风险管控不足等问题。信息化管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通过整合管理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数据驱动决策,成为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效率与质量的关键路径。本文围绕现代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随后从管理流程重构、技术工具应用、人员能力提升、风险管控强化等维度,系统提出信息化管理优化措施,最后探讨措施落地的保障机制,旨在为建筑工程企业实现信息化转型提供实践参考,推动建筑行业管理水平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优化措施;流程重构;风险管控

引言

现代建筑工程呈现出 “规模大型化、结构复杂化、参与方多元化” 的特征,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涉及多部门、多专业、多环节的协同配合,传统依赖人工记录、纸质文档传递、经验决策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效、精准、动态的管理需求。

一、现代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1.1提升管理效率,打破信息壁垒

传统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多分散在各参与方手中,依赖会议沟通、邮件传递、纸质报表等方式共享,存在传递滞后、信息失真、重复录入等问题。信息化管理通过搭建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中存储与管理,各参与方可通过平台实时获取所需信息,避免信息孤岛。设计单位修改图纸后,可立即上传至平台,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同步接收更新通知,无需反复沟通确认,大幅缩短信息传递时间。

1.2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损耗

建筑工程涉及人力、材料、设备等大量资源,传统管理模式下,资源计划依赖经验制定,资源使用过程缺乏动态监控,易出现资源闲置或短缺问题。信息化管理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资源的精准规划与高效利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跟踪施工现场材料库存,当材料余量不足时自动预警,避免因材料短缺导致工期延误,同时防止过度采购造成库存积压。

1.3强化质量与安全管控,降低风险隐患

质量与安全是建筑工程的核心目标,传统管理依赖人工巡检与事后验收,难以实现全过程、全覆盖的动态管控,易出现质量缺陷与安全隐患遗漏。信息化管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质量与安全的实时监测、预警与追溯:在施工关键环节安装视频监控与传感器,实时采集混凝土浇筑温度、钢筋绑扎质量、脚手架承重等数据,若数据超出标准范围,系统自动发出预警,管理人员及时介入处理。

二、现代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优化措施

2.1重构管理流程,实现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控

以 BIM 技术为核心,搭建设计阶段协同平台,整合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设计信息,实现各专业设计人员的在线协同工作。围绕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四大核心目标,构建现场信息化管控体系,在进度管理方面,将施工计划导入数字化平台,分解为具体的任务节点,施工人员通过移动端 APP 实时上报任务完成情况,平台自动更新进度曲线,对比计划与实际进度偏差,预警延误风险;在质量管理方面,建立质量检测数字化流程,施工人员上传检测数据与现场照片,监理人员在线审核,不合格项自动生成整改单并跟踪闭环。竣工验收阶段,通过信息化平台整合各环节的验收资料,形成数字化竣工档案,避免纸质档案丢失、篡改风险。

2.2深化技术工具应用,赋能管理精准化

将 BIM 技术作为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核心载体,整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 “模型 + 数据 + 场景” 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 BIM 模型中的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预测构件使用寿命、施工风险等,为维护计划制定与风险防控提供依据。推广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现场管理中的应用,开发适配手机、平板的移动端管理 APP,满足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现场作业需求。针对建筑工程多参与方协同的需求,搭建跨组织的信息化沟通平台,统一信息传递标准与流程。平台还可设置权限管理功能,根据各参与方的职责分配不同的信息查看与操作权限,保障信息安全。

2.3提升人员信息化能力,夯实管理基础

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计划,对管理人员,重点培训信息化平台的整体功能、数据分析方法、决策支持工具,提升其利用信息化手段管控项目的能力;对技术人员,重点培训 BIM 软件操作、专业协同流程、现场数据采集方法,确保其能熟练运用技术工具开展工作。将信息化能力纳入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各岗位的信息化工作要求与考核指标。对一线施工人员,考核移动端 APP 操作熟练度、任务上报准确率。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需要既懂建筑工程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应制定人才引进计划,面向高校、行业企业招聘具备 BIM 技术、大数据分析、项目管理等跨领域能力的人才。

2.4强化风险管控,保障信息化管理安全有序

采用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在数据采集环节,对传感器、移动端 APP 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被篡改;在数据传输环节,采用 VPN(虚拟专用网络)、SSL(安全套接层)等技术,确保数据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在数据存储环节,采用云存储与本地备份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备份关键数据,防止数据丢失。建立系统故障应急预案,明确故障响应流程与责任人,当系统出现卡顿、崩溃等问题时,及时启动备用方案,减少对项目管理的影响。制定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操作规范与责任分工,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保密要求、设备使用规定、违规处罚措施。通过制度约束人员行为,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风险。

三、现代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优化措施的保障机制

3.1加强企业顶层设计与资源投入

企业应将信息化管理纳入发展战略,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方向、目标与步骤,避免各项目各自为政导致的技术不统一、资源浪费问题。加大信息化资源投入,包括资金投入、软件投入,为信息化管理优化提供物质保障。

3.2推动行业标准与协同机制建设

行业协会应牵头制定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统一标准,包括数据格式标准、接口标准、协同流程标准等,解决不同企业、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例如,制定 BIM 模型交付标准,明确各阶段模型的精度、内容与格式要求;制定信息化平台数据接口标准,实现设计软件、施工管理平台、运维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3.3强化政策引导与监管

政府应出台政策支持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发展,将信息化管理水平纳入绿色建筑评价、优质工程评选的指标体系,鼓励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加强对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监管,在项目审批、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核查企业信息化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责令整改,确保信息化管理规范落地。

结论

现代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是突破传统管理瓶颈、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重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深化技术工具应用、提升人员信息化能力、强化风险管控,能够有效解决信息壁垒、资源浪费、风险失控等问题,提升工程管理的效率、质量与安全性。然而,信息化管理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仍面临企业投入不足、行业标准不统一、人员能力滞后等挑战,需要企业、行业、政府协同发力,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措施落地见效。

参考文献

[1]姚剑迪.信息化背景下,优化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势在必行[J].楼市,2025,(06):72-74.

[2]马步平.现代住房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优化探讨[J].居舍,2024,(05):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