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品的可靠性试验与质量改进
覃鹏
广电计量检测(武汉)有限公司 430000
引言:汽车工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消费者对产品可靠性的要求日益提升,据《2024 年度乘用车新车质量报告》显示,中国品牌新车质量平均问题数(PPH)已降至 158,较 2023 年显著改善,但与海外品牌仍存在差距。可靠性试验作为质量控制的“防火墙”,不仅贯穿产品研发、生产到售后全生命周期,更是企业技术实力与品牌信誉的直接体现 [1] 。
一、汽车可靠性试验的核心方法与行业标准
(一)整车可靠性试验
整车可靠性试验作为产品开发的关键环节,系统化测试可以验证车辆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稳定性。(1)在机械可靠性验证方面,耐久性试验通过多维度路面模拟构建完整的负荷谱,试验场构建比利时路、扭曲路、卵石路等特殊路面组合,结合高速环道与坡道系统,形成等效于用户 10 年使用周期的强化测试方案,这种加速试验方法运用载荷谱强化技术,将实际道路载荷放大 3-5 倍,可在 3 个月内完成 10 万公里等效测试。重点监测底盘衬套磨损、传动轴异响、悬架结构裂纹等典型故障模式,相较于传统路试效率提升 80% 以上,试验过程严格遵循SAE J2380 标准,通过六分力轮耦系统实时采集三维载荷数据,确保试验工况与实际使用的高度关联性。(2)环境适应性测试体系依据 ISO 16750 标准建立四维验证模型,温度循环测试覆盖 -40∘ C 至 85° C 的极限温域,以 200 次冷热冲击循环验证材料膨胀系数匹配性。湿热试验在 95%RH 环境下持续 500 小时,重点考察线束接插件氧化、电子元件凝露等失效模式。盐雾腐蚀试验采用5%NaCl溶液连续喷雾 720 小时,评估车身镀层、紧固件的耐腐蚀性能。针对新能源车型的特殊要求,新增 IP 防护等级测试模块,采用高压水枪喷射、粉尘密闭等测试确保三电系统防护性能达到 IP67 以上标准,完善的环境测试体系可使整车故障率降低 35% 以上 [2]。
(二)台架模拟试验
台架试验技术结合精准的载荷复现与工况模拟,构建高效率的可靠性验证平台。(1)机械系统台架试验采用道路模拟技术(Road SimulationTest),通过 MTS 329 多轴振动台实现整车级载荷复现,基于实测载荷谱进行时域加速与频域强化,将 10 年使用周期的振动能量压缩至 6 个月试验周期。悬架系统耐久测试采用 8 通道作动器同步加载,可精确模拟制动俯仰、转向侧倾等复合工况。传动系统试验台配备高速扭矩加载装置,实现 0-6000rpm 全转速范围内的变速耐久测试,数据显示台架试验较实车路试可节省 60% 的测试成本,同时故障复现率提升至 92% 。(2)电子电气系统验证遵循 ISO 21498 标准构建三级测试体系,电源特性测试包含 40V抛负载、6kV 静电放电等 12 项极端工况,采用示波器捕捉 μs 级电压瞬变对 ECU 的影响。电磁兼容性测试依据 CISPR25 标准,在 10m 法电波暗室中进行辐射发射与抗扰度测试,确保车载电子在 200V/m 场强下的稳定性,总线通信测试通过 CANoe 工具注入错误帧,验证网络容错机制的有效性 [3]。
(三)专项试验技术
专项试验技术聚焦于特定失效模式的深度挖掘,通过极限工况模拟揭示潜在风险。(1)强制老化试验建立多物理场耦合加速模型,经过温度、湿度、紫外辐射的协同作用加速材料劣化,塑料件测试采用85° C/85%RH 双 85 条件进行 3000 小时老化,配合 QUV 紫外加速试验模拟 5 年自然暴晒。橡胶制品进行 70∘ ° C 热氧老化测试,根据硬度变化率、拉伸强度保留率等指标评估密封性能,系统化的老化测试可使内饰件开裂率从行业平均 5% 降至 0.3% 以下,显著提升外观耐久性。(2)临界载荷试验采用应变电测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精确捕捉结构失效过程,车身扭转刚度测试施加 3000Nm 扭矩,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变形量,底盘部件进行 150% 设计载荷的静压测试,配合高速摄影记录裂纹萌生过程,某车型通过多轴疲劳试验发现副车架焊接薄弱点,优化后疲劳寿命提升至2.5 倍设计标准 [4]。
二、汽车质量改进的关键技术路径
(一)基于试验数据的缺陷分析
汽车质量改进的核心在于建立科学化的缺陷识别与根因追溯机制,整合试验数据与市场反馈,构建覆盖研发、生产到售后全流程的质量管控体系。在缺陷分类管理方面,采用三级动态分级模型精准定位问题,A 类缺陷聚焦安全风险,如制动失效或高压系统故障,设定 0.01% 的触发阈值,实施 24 小时实时监控。B 类缺陷针对功能异常(如车载系统死机或传感器误报),车载诊断系统将故障率控制在 0.1% 以内。C 类缺陷侧重感官体验优化,利用激光测量技术将车身间隙波动限制在 ±0.5mm 范围,经过声学检测将异响发生率降低至 5% 以下,数据平台打通试验场与生产线信息,使电子设备故障率三年内下降 35% 。根因分析结合 FMEA(故障模式分析)与大数据技术,形成系统性改进方案。
(二)工艺与材料优化
冲压工艺采用数字化仿真技术优化流程,通过板料流动模拟调整压边力分布,结合高精度模具加工,将钣金件缺陷率从 12% 降至 1.8% ,针对高强钢成形回弹问题,开发智能补偿算法,使车门尺寸合格率达 98% 。在线检测系统引入三维扫描技术,实现 0.02mm 精度的曲面匹配检测。轻量化材料应用显著提升整车性能,2000MPa 级热成形钢使车身减重 25% ,碰撞吸能效率提高 40% 。铝合金真空压铸技术实现减震塔等复杂结构一体化成型,孔隙率低于 0.1% ,碳纤维复合材料车顶通过铺层优化,弯曲刚度提升 3 倍,材料数据库集成 30 万组试验数据,为选材提供腐蚀防护、疲劳寿命等20 项性能指标支持。
(三)质量管理体系创新
汽车质量改进需要构建覆盖全价值链的管理生态,利用数字化工具与协同机制降低质量风险。生产过程建立四维监控体系,焊装车间部署 500个在线测量点,实时追踪关键尺寸合格率,异常数据自动触发工艺调整,涂装环节采用光谱分析仪,将色差波动控制在Δ
。总装线应用AR辅助装配系统,使错装率下降 70% ,统计过程控制(SPC)系统对 1500个质量参数动态分析,确保过程能力指数稳定在1.67 以上。
结语:
汽车产品的可靠性试验与质量改进融合了试验技术、数据分析与管理创新,由于智能网联汽车的不断发展,试验维度将拓展至网络安全、数据隐私等领域,而质量改进则需更紧密结合用户反馈与 OTA 升级,唯有持续投入试验能力建设、完善质量追溯机制,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用户信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德晓 . 汽车电子产品环境及可靠性试验方法研究 [D]. 长安大学 ,2020.
[2] 魏朗 , 周文财 , 田顺 , 刘永涛 , 巩建强 . 强化试验技术在车辆可靠性试验中的应用 [J]. 机械设计 , 2020, 37 (01): 1-9.
[3] 唐咸能 . 汽车产品再制造模式及其可靠性分析 [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 2019, (09): 186-187.
[4] 王琼 , 姚启中 , 杨淑芳 . 汽车产品的可靠性试验与质量改进 [J]. 专用汽车 , 2010, (11): 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