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智能化方法与实践
王轶
四川蜀道顺欣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610299
一、引言
建筑施工行业具有作业环境复杂、人员流动大、施工工艺多样等特点,使得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影响工程进度和企业声誉。因此,加强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至关重要。智能化技术的兴起,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实现对施工安全隐患的实时监测、精准识别和有效治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二、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智能化方法
(一)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通过在施工设备、材料、人员等对象上安装传感器,实现对施工过程中各种数据的实时采集。例如,在塔吊、升降机等大型机械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设备的垂直度、载重、运行速度等参数。一旦参数超出正常范围,系统立即发出预警。在施工现场的关键区域设置环境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粉尘浓度、有害气体浓度等环境数据。
(二)人工智能技术
1. 图像识别: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摄像头,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可对工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例如,识别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安全带,是否存在违规操作设备等行为。当识别到不安全行为时,系统自动抓拍照片或视频,并向相关管理人员发送警报,以便及时制止违规行为,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同时,图像识别技术还可用于对施工现场的物料堆放、脚手架搭建等情况进行监测,判断是否符合安全规范。
2. 数据分析与预测: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对大量的施工安全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潜在风险。通过建立安全风险预测模型,结合施工进度、人员情况、设备状态、环境因素等多方面数据,预测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区域和时间。例如,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施工情况,预测某一施工区域在未来一周内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概率。管理人员可根据预测结果提前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实现安全隐患的超前治理。
(三)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能够整合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安全检查数据、设备运行数据、人员培训数据、事故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可发现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问题。例如,对不同项目、不同施工阶段的安全隐患类型和发生频率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高发的安全隐患类型,为制定针对性的安全管理策略提供依据。同时,大数据技术还可用于对安全管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对比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前后的安全数据,判断措施是否有效,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安全管理方案。
三、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智能化方法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挑战
1. 技术成本高: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采购、系统开发、数据存储和维护等方面。对于一些小型建筑企业来说,较高的技术成本可能成为阻碍其应用智能化方法的重要因素。
2. 数据安全问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涉及大量的敏感数据,如人员信息、设备运行数据、施工图纸等。在智能化方法应用过程中,数据的传输、存储和使用面临着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篡改等。一旦发生数据安全事故,将给企业和项目带来严重损失。
3. 专业人才短缺:智能化方法的应用需要既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建筑行业此类专业人才相对短缺,导致企业在智能化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过程中面临困难,影响了智能化方法的有效应用。
4. 系统兼容性差: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多个不同厂家的设备和系统,这些设备和系统之间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导致智能化系统无法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和协同工作,降低了智能化管理的效率。
(二)对策
1. 降低技术成本:在降低技术成本方面,需多方协同发力。政府与行业协会通过政策倾斜,为企业注入创新动力。资金补贴能直接减轻企业经济压力,使其更有底气投入智能化研发;税收优惠则从长远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强企业参与智能化转型的积极性。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借助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开发适配建筑施工行业的低成本智能化技术与设备,实现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的平衡。租赁模式的引入更是灵活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企业无需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设备和软件,按需租赁即可,有效降低前期投入成本,让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也能参与到智能化转型浪潮中。
2.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智能化发展的关键保障。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明确数据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责任归属,避免出现责任推诿现象。加密技术的应用为敏感数据穿上 “隐形铠甲”,即使数据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被截获,没有解密密钥也无法获取真实信息。安装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设备,构建起坚固的网络防线,实时监测网络动态,抵御黑客攻击。定期数据备份如同为数据上了多重保险,一旦遭遇数据丢失、损坏等意外情况,可迅速恢复数据,保障安全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3. 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智能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与高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将行业实际需求融入教学内容,为行业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企业内部培训则聚焦于员工现有技能提升,定期开展智能化技术与安全管理培训,帮助员工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素养。引进外部专业人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知识交流与创新,充实企业人才队伍,为智能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 提高系统兼容性:实现智能化高效管理的重要基础。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为不同设备和系统的互联互通搭建了桥梁,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顺畅共享与协同工作。选择兼容性和扩展性良好的设备与软件系统,确保企业在未来业务拓展或技术升级时,现有系统能够无缝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系统集成测试机制在系统上线前进行全面 “体检”,及时发现并修复兼容性问题,保障智能化系统稳定运行,提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结论
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智能化方法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施工安全隐患的实时监测、精准识别和有效治理,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和水平。在实践中,智能化方法已在多个建筑工程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保障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然而,智能化方法的应用也面临着技术成本高、数据安全、专业人才短缺和系统兼容性等挑战。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如降低技术成本、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系统兼容性等,能够有效推动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智能化方法的广泛应用,促进建筑行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将迎来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武振杰 .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治理策略分析 [J]. 建筑·建材·装饰 ,2024(20):166-168.
[2] 赵中栋 . 建筑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技术 [J]. 模型世界 ,2024(7):129-132.
[3] 寇超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排查与治理分析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3,8(3):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