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

夏鹏

身份证号码:362322198606152434

引言

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电力行业发展的核心保障。传统的施工质量控制方式多依赖人工检查,存在效率低、主观性强、易遗漏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电力工程复杂多变的施工需求。智能技术以其高效、精准、实时等特点,为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将智能技术应用于施工质量控制中,能够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精准监控和科学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隐患,对于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常见应用场景

1.1 施工前期的质量控制应用

在工程前期应用智能技术进行图纸审核及优化。利用 BIM( 建筑信息模型 )技术将二维设计图纸转化为三维模型,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电力工程的整体及局部构架,利用 BIM 模型,对设计方案进行碰撞检测,找出早期电气装置、土建构造、管线之间存在的冲突,避免施工过程出现回炉,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同时通过对历史上施工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进行挖掘,找到类似的工程中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及质量控制的经验,为施工方案制定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提高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智能技术应用到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材料和设备采购运输存储等环节进行跟踪,对其规格、型号、质保单等信息进行记录,材料设备的可追溯性得以保证。

1.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应用

利用智能监控系统,监控施工过程。主要是在施工现场安装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等监控装置,实时将施工现场的监控视频、施工现场数据传输到管理平台上,主要包括施工现场人员的操作行为、设备的使用状态、施工环境的温湿度等,管理人员能远程实时地掌握施工现场,同时也可以看到当前的施工情况,一旦发现施工现场存在不规范的施工行为或者施工设备出现不正常运转等现象,就可以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发出整改命令,做到实时监控施工现场。智能监控技术在监控一些重要的施工环节的质量也有很重要的应用。如在现场进行变压器安装时,利用激光点定位方法确定变压器的就位,利用智能传感器监控变压器安装过程中的振动、位移等情况,确保安装的质量。在进行电缆敷设作业时,利用智能施工导航系统引导电缆敷设的轨迹,避免电缆敷设的轨迹过度弯曲和拉伸,并利用光纤传感器监测电缆的工作温度,实现对现场电缆敷设的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现场也存在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施工现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施工现场的高压开关柜安装的安装力矩和电缆头制作工艺等施工参数进行优化设置,从而实现科学而合理的施工工艺的优化。

1.3 施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应用

在验收工况下,智能技术能提升验收效率,确保验收质量。借助无人机巡检技术巡检输电线路、杆塔等高空处设备,是否发生变形、损伤等异常情况,对比人工巡检,无人机巡检覆盖面更广、效率更高,可进入人工难到达的区域。利用智能检测装备完成对电气设备的全方位检测,如绝缘电阻检测、耐压试验检测等,检测数据录入管理平台,生成检测报告,防止人工记录出现差错。利用 BIM 技术辅助竣工验收模拟,以实际施工成果对照设计模型,分析各部位尺寸、位置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存在偏差的部位进行量化的误差分析,为给出验收结论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应用成本较高

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包括智能设备的采购、系统的开发与维护、人员的培训等。对于一些中小型电力工程项目来说,较高的成本投入可能超出其预算范围,导致智能技术难以普及应用。此外,部分智能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设备和系统的价格相对较高,也增加了技术应用的成本压力。

2.2 专业人才缺乏

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要具备电力工程专业知识和智能技术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电力行业中既熟悉施工工艺又掌握智能技术的人才相对较少,导致智能设备和系统的操作、维护以及数据的分析利用受到限制。人才的缺乏使得智能技术在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难以充分发挥,影响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3 数据安全与共享问题

在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施工数据,这些数据包含工程设计、施工进度、质量检测等敏感信息。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存在安全风险,可能面临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问题。同时,由于各参与方使用的系统和平台不同,数据格式和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共享困难,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影响了质量控制的协同性。

2.4 技术适配性有待提高

不同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环境、技术要求存在差异,现有的智能技术和设备在某些特殊场景下可能存在适配性问题。例如,在复杂地形或恶劣环境中,智能监控设备的信号可能不稳定,影响数据的采集和传输;部分智能检测设备的检测范围和精度难以满足特定工程的质量控制需求,导致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三、提升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应用效果的优化路径

3.1 降低技术应用成本

加大对智能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智能设备和系统的国产化和规模化生产,降低设备和系统的成本。政府和行业协会可出台相关政策,对应用智能技术的电力工程项目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智能技术。同时,优化智能技术的应用方案,根据工程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和设备,避免不必要的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2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电力工程专业与智能技术专业的融合,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企业应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定期组织智能技术应用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充实人才队伍,为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3.3 保障数据安全与促进共享

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采用加密技术、防火墙等措施保障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安全,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安全检测,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推动各参与方使用兼容的系统和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明确各参与方的数据使用权限和责任,促进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3.4 提高技术适配性

针对不同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智能技术的定制化研发,提高技术和设备的适配性。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共同研发适用于复杂环境和特殊场景的智能技术和设备。在技术应用前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根据测试结果对技术和设备进行优化调整,确保其能够满足施工质量控制的要求。

结论

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为提升施工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施工前期、施工过程和施工验收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成本较高、人才缺乏、数据安全与共享问题以及技术适配性等方面的不足,但通过采取降低成本、加强人才培养、保障数据安全与共享、提高技术适配性等优化措施,能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培超 . 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J]. 中国品牌与防伪 ,2025,(08):210-211.

[2] 肖航 , 徐森 , 曹丹 .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技术创新研究 [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0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