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标为导向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路径探索
黎荣
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 74102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单元教学模式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探索方向,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地理知识体系重构、情境式探究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及评价体系构建四个维度,探索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路径。研究发现,通过知识重构可形成系统化认知框架,情境探究有助于深化理解与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拓展了实践空间,多元评价体系则为学生发展提供科学导向。这些教学路径的有机整合,将有效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教学路径
引言: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地理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使命。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为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然而,当前地理教学中仍存在知识碎片化、实践性不足、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整体性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立足新课标理念,探索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知识体系重构设计
地理知识体系的重构是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基础,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与思维力、综合决策力等。传统的地理知识体系按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划分,知识点相对零散,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因此,教师要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对地理知识体系进行整合与重构。一方面,要突出地理核心概念,将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框架[1]。另一方面,要关注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着眼于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科内部及跨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多学科视角分析地理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深化情境式探究型地理主题学习模式
情境式探究学习为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围绕地理主题设计的问题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已有经验相联系,体现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建构地理知识。以湘教版高三必修三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为例,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中,可设计"绿色家园守护者"探究活动,让学生实地调查本地区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水资源短缺原因,提出合理利用建议;或走访工业园区,了解企业节能减排措施,探讨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在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对社区垃圾分类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存在问题并设计改进方案。探究过程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等基本研究能力,通过小组互助探究、成果展示等活动提升语言表达、逻辑思辨和创新实践等关键素养。最终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2]。
三、多元地理信息技术下的实践教学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地理教学创新提供强大支持。地理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动态性和交互性特点能有效拓展学生地理视野,提高实践能力。在大单元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元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设计至关重要。以湘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为例,第一节流水地貌的教学中,利用三维虚拟技术展示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河流下切、侧蚀作用;第二节风成地貌教学中,运用全景技术带领学生"漫步"塔克拉玛干沙漠,感受风力搬运、堆积的地貌特征;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教学中,借助数字地球平台观察石灰岩溶蚀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地貌类型分析,培养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在线地图和野外考察应用程序,拓展课外学习空间,支持自主探索。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理性认识,提高信息素养,增强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构建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是引导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传统地理评价偏重结果性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习过程和发展状况。新课标强调要建立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连续性、多元性和发展性。在大单元教学中,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知识理解、能力提升等方面,通过学习档案、学习日志、作品展示等方式,动态记录学习历程,评估不同学习阶段的进步和不足。发展性评价则从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出发,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评价与指导,关注兴趣特长和优势智能,创造展示自我、发现潜能的机会。在具体实施中,可采用课堂观察、实践操作、研究报告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将学习表现、实践活动、研究成果等纳入评价范围[3]。通过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相互欣赏,形成积极的评价反馈,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与评价。
结语: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中,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通过知识体系重构提升认知效率,借助情境探究激发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实践空间,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指引发展方向。这些教学路径的协同推进,必将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开辟更广阔前景。未来,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和技术手段进步,大单元教学模式将继续演进,教师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地理教育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倩,余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J].地理教学,2024,(16):31-34+14.
[2]张梦宁.核心素养视域下实施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路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4.
[3]敖小莲.基于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有效实施路径的探讨[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第十二中学;,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