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任小云
四川省西昌市琅环镇民胜小学,四川西昌 615000
前言:
随着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寄宿制教育已成为普遍形态。然而,寄宿学生普遍面临离家适应难、情绪波动大、心理支持缺位等问题,亟需构建系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传统心理教育在民族地区的推广面临语言障碍、文化隔阂等挑战,亟须探索融合地方文化的新路径。
1. 构建“民族文化 + 心理健康”融合课程
围绕民族节日和传统故事开展心理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彝族年期间,教室布置成“微型彝寨”,窗台上挂着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火把穗子,墙面上贴着用彩纸剪的“马缨花”图案,黑板上用彝汉双语写着“欢迎回家”。“祭祖仪式模拟”中,孩子们穿着绣有太阳纹的彝族服饰,在老师的带领下,用青稞穗模拟“献酒”,用竹片轻敲“神石”,嘴里念着“祖先护佑,平安顺遂”。心理教师负责情绪引导,民族文化教师负责习俗讲解,完成技艺传授,二者联合授课,心理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情绪,文化教师示范祭祖礼仪。体验活动的模式,学生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理解心理概念,更容易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种主题设计具有生动性、文化性和教育性,适合民族地区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讲述反映情绪管理的民族故事,引发学生讨论其心理含义。接着,通过模拟场景如“与同伴发生误会”“想家时的情绪管理”,引导学生表达想法、练习沟通。最后,引入民族艺术表达形式,如用唐卡绘画表示不同情绪色彩,或组织学生创作表达快乐与希望的民歌,借助歌声传递积极心理力量。这种课程形式将抽象的心理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同时也尊重和传承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提高了课堂的吸引力,增强学习效果。
2. 打造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景
在寄宿制小学中,学生离家生活易产生情绪波动,构建“生活化”的心理支持措施可有效缓解其内心压力 [2]。“心情晴雨表”是实用性强的情绪监测工具,学生每日用不同颜色的便签代表自己的情绪(如蓝色代表伤心,黄色代表快乐),粘贴在教室设立的情绪角。教师每日关注变化,私下与情绪持续低落的学生沟通,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与鼓励。注重“仪式感”的心理支持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情感联结。在寄宿学校中定期举办“家庭日”尤为重要。借助视频连线的方式,让远在家乡的父母与学生共同参与班会,不仅可以交流近况,还能在线上指导孩子制作民族手工作品,如彝绣,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加深家庭情感纽带。与此同时,在传统节日开展“文化体验营”活动,如在彝族火把节组织篝火晚会,让学生围火起舞、讲述家乡故事,并邀请教师和同伴参与民族游戏、服饰展示等,不仅展现学生的文化身份,也帮助他们在表达与表演中建立自信,缓解内心孤独。这类仪式活动既具有心理支持功能,又弘扬民族文化,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地化”的有效路径。
3. 家校社协同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支撑,尤其对于寄宿制学生来说,家校之间的情感桥梁至关重要 [3]。学校可开设“家长心理课堂”,利用线上平台或村寨会议形式,由教师用民族语言向家长讲授亲子沟通技巧,如“如何通过电话传递爱”“怎样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等。帮助家长掌握温和倾听、积极回应的方式,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同时,向家长发放“家庭联系手册”,每周记录孩子在校的情绪表现、行为变化及心理状态,由教师填写后带回家。家长也可记录家庭中的情绪变化与对孩子的反馈,形成双向沟通机制。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配备稳定、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内部布置温馨,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悬挂彝绣作品,陈列民族工艺饰品,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安全与尊重。辅导室应具备私密会谈空间、情绪宣泄区、沙盘游戏等功能区,方便多样化心理支持的开展。在民族地区,可联动本地民族文化站、村寨非遗传承人,共同开发“文化疗愈”项目,邀请传承人带领学生学习彝族传统歌舞、民族刺绣等,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手工艺活动中释放学习压力,增强文化认同与自我价值感,既有情绪舒缓功能,又有文化传承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小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特殊,不能照搬城市模式,而要立足本地文化,结合当地语言与风俗习惯,开展有温度、有特色、有实效的探索。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形式、设计贴近生活的心理活动,并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学生不仅能获得及时的情绪疏导,还能在文化认同中建立自信,在群体支持中获得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 忠 华 . 以 团 康 活 动 提 升 小 学 寄 宿 生 在 校 幸 福 感 [J]. 新 班 主任 ,2024,(36):53-54.
[2] 钟书逸 , 赵伍 , 李昌俊 . 农村寄宿小学生心理问题筛查的原则与策略 [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22):68-72.
[3] 刘建丽 . 关注心理问题,促进健康成长——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J]. 学周刊 ,2022,(20):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