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等教育创新探索
刘席君 周雪 余从林
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
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各领域变革的关键力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也迎来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等教育创新路径,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带来的新契机
(一)个性化学习支持
传统高等教育采用统一的教学进度和模式,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需求和节奏。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学习能力,能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掌握程度、兴趣爱好等,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推荐。例如,智能学习系统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答题情况、学习时长等数据,精准分析其知识薄弱环节,并提供针对性的练习题和学习资料,帮助学生高效地弥补知识漏洞,提升学习效果。
(二)教学资源优化
人工智能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整合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为高等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通过智能搜索引擎和推荐算法,学生能够快速获取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符合自身需求的最新学术资料、研究报告、在线课程等。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智能分类和标注,方便教师和学生快速查找和使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教学评价创新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和教师的主观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和全过程化。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在线学习行为等多维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进行智能批改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提高教学评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 技术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涉及到大量的学生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数据泄露或被不当使用,可能会对学生的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此外,人工智能算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也备受关注。由于算法的复杂性和黑箱性,人们很难理解其决策过程和依据,这可能导致算法歧视等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二)教师角色转变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开展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学习。然而,目前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难以适应这种角色转变的需求。
(三)教育公平问题
虽然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机遇,但也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现象。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的投入和能力存在差异,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一些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能够率先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教学设备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普通高校则可能面临技术落后、资源匮乏的困境。另一方面,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数字素养的差异也会影响他们对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进一步拉大教育差距。
(四)人工智能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高等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强调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引导。然而,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缺乏情感和价值观,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如何在人工智能赋能的高等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有机统一,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创新的策略
(一)加强技术伦理建设
加强技术伦理建设 人工智能技术伦理建设需要从制度设计和技术实现两个层面协同推进。在制度层面,高校应当牵头建立跨学科的技术伦理委员会,吸纳计算机科学、法学、伦理学等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准则制定。伦理规范需细化到具体应用场景,例如智能阅卷系统的评分透明度要求、学生行为预测模型的数据采集范围限制等。技术实现层面应嵌入伦理审查机制,要求所有教育 AI 系统在部署前完成可解释性评估和偏见检测。同时建立动态监督机制,定期对运行中的系统进行伦理审计,确保算法决策过程可追溯可复核。高校还需将技术伦理教育纳入通识课程体系,培养师生对技术应用的批判性思维。
(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和课程体系,帮助教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提高他们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开展教学创新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教育研究和实践项目,积累经验,不断探索适合本学科教学的人工智能应用模式。此外,还可以引进具有信息技术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为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度
融合提供人才支持。
(三)促进教育公平
政府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普通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建设的投入,改善其教学条件,缩小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在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开展校际合作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此外,还应关注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数字素养的差异,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和学习支持,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提高他们获取和利用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的能力。
(四)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文教育融合
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结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例如,开设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与社会等课程,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情感交流和价值观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教育氛围。
结束语
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加强技术伦理建设,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文教育融合,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通过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将能够实现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全面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连杰 . 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应用 [J]. 汉字文化 ,2025,(15):52-54.
[2] 易楠 .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J]. 科技风 ,2025,(22):55-57.
[3] 隋新, 丛飞雪, 郎姗姗, 等.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福祉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 信息与电脑 ,2025,37(15):170-172.
[4] 冯哲文 . 智能治理背景下人工智能嵌入教育统计数据分析的应用风险和防范机制 [J]. 知识窗 ( 教师版 ),2025,(07):117-119.
[5] 田勇, 鲁璐.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主体性困境与路径重构[J/OL].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16[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