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作者

蔡璞

曲靖晋源实业有限公司马龙第一分公司 云南曲靖 655100

随着我国电力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增长,电力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其造价管理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工程造价不仅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更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在实际项目实施中,造价风险频发,如前期预算不准确、施工过程中设计频繁变更、市场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制约了工程造价的可控性与合理性。传统造价管理方式多以经验为主,缺乏系统性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难以及时预警和有效应对突发风险。

1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风险类型分析

1.1 政策与法律风险

政策与法律环境的变动对电力工程造价影响显著。一方面,国家能源政策调整直接改变项目投资方向与规模,如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退坡,会使风电、光伏项目的前期投资预算大幅缩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传统火电项目面临更高的环保改造要求,增加额外建设成本。另一方面,法律法规的修订也带来不确定性,例如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提高、环保法规对施工流程的严格限制,都可能导致工程费用超出预算。

1.2 技术与设计风险

电力工程技术复杂,技术方案选择与设计质量直接关系造价高低。新技术应用虽能提升项目效益,但存在研发失败、设备适配性差等风险,如特高压输电工程中,新型绝缘材料若未通过长期运行测试,可能导致后期频繁维修与更换,增加运维成本。设计阶段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设计人员对工程需求理解偏差、图纸深度不足,易引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如变电站布局调整、线路走向修改等,不仅延误工期,还会因材料返工、人工成本增加而推高造价。同时,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沟通不畅,也可能导致设计方案难以落地,进一步加剧造价失控风险。

1.3 市场与资源风险

市场波动和资源供应不稳定给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建筑材料价格受供需关系、国际市场影响剧烈,如铜、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会直接增加电缆铺设、设备制造等环节成本;劳动力市场变化同样不可忽视,电力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导致人工成本上升,部分地区技工薪酬年涨幅超 10% 。资源供应风险突出,如风电项目的叶片运输受道路、天气限制,水电工程的施工进度依赖水文条件,一旦资源供应中断或受阻,将导致工期延长,设备租赁、人员闲置等额外费用增加,严重影响工程造价控制。

2 电力工程造价风险的评估方法

2.1 风险识别与分类方法

风险识别是造价管理的首要环节,通过专家调查法、流程图分析法、历史数据对比等手段,全面梳理项目各阶段潜在风险。专家调查法邀请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法律等领域专家,结合项目实际进行风险研判;流程图分析法将工程建设流程分解为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节点,逐一排查风险点;历史数据对比则参考同类项目案例,识别共性风险。在此基础上,按风险来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类,如政策类、技术类、市场类等,为后续评估与应对提供清晰框架,确保不遗漏关键风险因素,提高造价管理的针对性。

2.2 风险影响评估

风险影响评估需量化分析风险发生后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定性评估借助风险矩阵法,从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两个维度划分风险等级;定量评估则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敏感性分析等模型,通过大量数据模拟计算风险事件对造价的具体影响值。例如,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测算材料价格波动对总成本的影响范围,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哪些风险因素(如人工成本、设备采购价格)对造价影响最为显著,从而为风险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优先处理高风险、高影响的因

素。

2.3 造价动态监控体系的构建

构建造价动态监控体系是实现风险有效管控的关键。该体系以项目全生命周期为主线,通过实时采集工程进度、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等数据,与预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预警机制,当实际成本与预算偏差超过设定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提示管理人员采取措施。同时,结合项目进度管理系统,预测未来成本变化趋势,及时调整预算方案。例如,根据施工进度预测下一阶段材料需求,结合市场价格波动提前规划采购策略,实现造价风险的动态跟踪与主动控制,保障项目成本在可控范围内。

3 电力工程造价风险的应对措施

3.1 完善风险分担条款与索赔机制

在项目合同中明确风险分担条款,是降低企业风险的重要手段。对于政策、法律变化等不可抗力风险,可约定由业主承担部分损失;技术风险则根据责任归属,明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赔偿责任。同时,建立健全索赔机制,当风险事件发生导致成本增加时,施工单位应及时收集证据,依据合同条款向责任方提出索赔。例如,因设计变更导致工期延误和费用增加,施工单位可通过详细的施工日志、变更指令单等文件,向业主或设计单位索赔额外成本,合理转移风险,保障自身利益,维护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3.2 全过程成本管控与预算调整机制

实施全过程成本管控,从项目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设计阶段的概算控制,到施工阶段的预算执行、竣工阶段的结算审核,形成闭环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建立变更审批流程,评估变更对造价的影响,避免随意变更导致成本失控。同时,建立灵活的预算调整机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政策变化等因素,定期对预算进行动态调整。例如,每季度分析材料价格走势,对超出预算的部分及时调整采购计划或申请追加预算,确保项目成本与实际情况相符,实现造价的精细化管理。

3.3BIM+造价系统协同、智能预警平台建设

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与造价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提升造价管理的智能化水平。BIM 模型整合了工程几何信息、材料属性、施工工艺等数据,通过与造价系统对接,实现工程量自动计算、成本实时分析。同时,搭建智能预警平台,将风险评估指标与 BIM 模型数据关联,当模型中的施工进度、资源消耗等数据触发风险阈值时,平台自动发出预警,并提供风险应对建议。例如,当 BIM 模型显示某区域施工进度滞后可能导致成本增加时,预警平台可推荐调整施工计划、增加资源投入等方案,帮助管理人员快速响应风险,提高造价管理的效率与准确性。

4 结语

在电力工程项目日趋复杂化和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传统造价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项目全过程精细化控制的需求。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常见的风险类型,构建了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并提出了多角度的应对措施。研究表明,只有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项目各个阶段,建立动态、科学的造价控制机制,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提升项目投资效益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志远,胡文峰.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2(08):76-80.

[2]赵晓蕾,王建华.基于BIM 的电力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研究[J].施工技术,2021,50(06):112-116.

[3]刘思敏,张宏伟.电力工程项目成本风险识别与应对[J].电力系统管理,2020,36(1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