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施工交通影响分析及对策

作者

杨亚星

612525199203281959

引言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改造直接关系到城市的运转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道路通行能力、路况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市政道路施工项目日益增多。然而,市政道路施工通常需要占用部分道路资源,改变交通流的行驶路径和通行条件,不可避免地对周边交通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一、市政道路施工对交通的影响分析

1.1 对交通流的影响

通行能力下降,市政道路施工往往需要占用部分车道或封闭部分路段,导致有效通行宽度减小,道路的通行能力大幅降低。例如,原本双向四车道的道路因施工缩减为双向两车道,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车辆数量明显减少,极易在施工路段及周边交叉口形成交通瓶颈。交通流紊乱,施工区域的交通组织方式发生改变,如设置临时隔离设施、引导车辆绕行等,会使驾驶员对交通环境产生不适应,导致车辆加减速频繁、车道变换增多,交通流变得紊乱。行程时间增加,由于通行能力下降和交通流紊乱,车辆在施工路段及周边区域的行驶速度明显降低,行程时间大幅增加。特别是在高峰时段,拥堵情况更为严重,原本十几分钟的路程可能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严重影响居民的出行效率。

1.2 对通行安全的影响

交通事故风险升高,施工区域的道路条件发生变化,如路面不平整、视线受阻、交通标志标线不清晰等,增加了驾驶员的操作难度。行人与非机动车安全受威胁,施工可能占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迫使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机动车道行驶,增加了与机动车发生冲突的风险。施工区域的临时设施和材料堆放也可能占用行人通行空间,影响行人的正常行走和安全。

1.3 对公共交通的影响

公交线路调整与站点临时迁移,为配合道路施工,部分公交线路需要临时调整行驶路线,站点也可能进行迁移。这不仅会增加公交车辆的行驶距离和时间,还会给不熟悉新路线和新站点的乘客带来不便,导致部分乘客选择其他出行方式,影响公共交通的客流量。准点率下降,施工区域的交通拥堵会直接影响公交车辆的行驶速度,导致公交车准点率下降。

1.4 对周边居民出行的影响

出行方式改变,由于施工导致道路通行条件恶化,部分居民会改变原有的出行方式。例如,原本选择自驾出行的居民可能会转向公共交通或共享单车,而依赖公共交通出行的居民可能会选择步行或打车,增加了出行成本和不确定性。生活便利性降低,施工期间的交通拥堵和出行时间增加,会影响居民的日常购物、就医、上学等活动。

二、影响市政道路施工交通影响程度的关键因素

2.1 施工规模与范围

施工规模越大、占用道路资源越多,对交通的影响就越显著。例如,全封闭施工对交通的影响要远大于半封闭施工;长距离路段施工比短距离路段施工更容易形成大范围的交通拥堵。

2.2 施工时段

施工时段的选择直接影响交通影响程度。在交通高峰时段(如早高峰 7:00-9:00、晚高峰 17:00-19:00)进行施工,会与正常交通流叠加,导致拥堵情况加剧;而在平峰时段或夜间进行施工,对交通的影响相对较小。

2.3 交通组织方案

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施工对交通的影响。如果施工期间的交通疏导措施不到位、绕行路线规划不合理、交通标志设置不清晰,会使交通流更加混乱,加剧拥堵;反之,科学的交通组织能够引导车辆有序通行,减少交通冲突。

2.4 周边路网条件

周边路网的完善程度和通行能力也会影响施工对交通的影响。如果施工区域周边有较多的平行道路或支路,能够承担部分分流交通量,施工对交通的影响相对较小;反之,若周边路网稀疏、通行能力有限,施工产生的交通压力难以疏导,拥堵情况会更为严重。

三、减少市政道路施工交通影响的对策

3.1 施工前的规划与准备

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前,要根据道路功能、交通特性与环境,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要根据现场情况合理确定施工范围、施工时段与施工方式,尽量减小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做好交通组织方案,组织交通、规划、交警等单位现场勘查制定完善的交通组织方案。科学设置施工区域隔离设施,标识明确的施工区域临时车道划分与行驶方向;划定清晰的绕行路线并用交通标志、标线、导航软件等提前向社会公布,并引导分流。做好交通影响评估,施工前对项目进行交通影响评估,对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交通拥堵点及拥堵程度进行预测,对可能出现的交通拥堵提前做出应对措施。开展宣传与信息发布,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自媒体等多种方式提前向社会发布项目施工的信息,包括施工时间和施工范围、交通组织方式、绕行路线等,引导市民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和出行路线。

3.2 施工期间的交通管理与协调

强化现场交通导流,在施工区域及分流路口设置足够数量的交通管理人员和协管人员,负责疏导交通、指挥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行,疏导交通堵塞和突发情况。在交通高峰,增加警力,加大对施工路段及分流路段的交通管理,保证交通有序通行。加强施工范围管理,按照施工方案确定施工范围,设立清晰的施工标牌、安全标牌和防护栏等设施,将施工范围与车行道有效隔离。施工物料、施工设备有序码放,不得侵占临时车道和人行道;施工车辆出入施工现场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严禁影响正常交通流。结合公交优化运行服务,与公交公司保持紧密合作,依据施工情况进行公交线路和站点调整,增加公交高频率车辆班次,加大公交车辆周转能力。在临时公交站设置清晰的指引牌,方便乘客搭乘;通过公交 APP 等方式及时发布公交车辆的运行信息,提升公交车辆的准点率及可靠性,吸引更多的市民选择公交出行。

3.3 施工后的交通恢复与评估

及时修复道路设施,施工结束应尽快恢复施工现场,拆除临时隔离设施,修复路面、交通标志、标线等道路设施,恢复道路通行状态。恢复施工对周边道路和设施的损坏,达到功能的完善。交通影响评估与经验总结,施工结束应对施工过程中的交通影响做出评估,对施工交通组织方案以及道路及交通设施等相关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其经验教训纳入到未来市政道路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中去,不断完善施工及交通组织管理,提高对施工交通影响的应对能力。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市政道路建设以及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市政道路施工交通影响管理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形成合力。

结论

市政道路施工对交通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科学的规划、有效的管理和合理的应对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通过采取上述对策,能够保障市政道路施工的顺利进行,减少施工对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干扰,实现道路建设与交通运行的协调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杰 . 市政道路施工交通影响分析及对策 [J]. 中国储运 ,2025,(07):89-90.DOI:10.16301/j.cnki.cn12-1204/f.2025.07.111.

[2] 蔡中华 .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J]. 居舍 ,2020,(03):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