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矿山建设中煤矿通防灾害预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作者

梅吉

321283199301076817

引言

煤矿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煤矿开采环境复杂多变,通防灾害的发生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影响矿山建设的进度和质量。通防灾害主要包括瓦斯突出、煤尘爆炸、火灾、水灾等,这些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等特点,给预测和防控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构建科学合理的预测指标体系,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灾害隐患,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因此,深入研究煤矿通防灾害预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对于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保障矿山建设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煤矿通防灾害预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基于煤矿通防灾害的发生机理和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设计。所选指标应能够客观反映灾害发生的潜在因素和发展趋势,避免主观随意性。在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2 系统性原则

煤矿通防灾害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系统性,涵盖影响灾害发生的各个方面。从地质条件、开采工艺、通风系统、设备状态到人员操作等,都应纳入指标体系的考虑范围,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网络,全面反映灾害的风险状况。

1.3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通过实际监测、测量或统计等方式获取数据。指标的定义应清晰明确,计算方法应简单易懂,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和推广。同时,要考虑到煤矿现场的实际条件,避免选取过于复杂或难以获取数据的指标。

1.4 动态性原则

煤矿通防灾害的风险状况会随着开采进度、地质条件变化、设备老化等因素而不断变化,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通过定期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其能够适应不同阶段的灾害预防需求,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煤矿通防灾害预测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2.1 瓦斯灾害预测指标

瓦斯含量,指单位体积煤体中所含瓦斯的量,是衡量瓦斯突出风险的重要指标。瓦斯含量越高,发生瓦斯突出的可能性越大。瓦斯压力,煤体中瓦斯所具有的压力,直接影响瓦斯的涌出速度和突出的可能性。瓦斯压力越大,瓦斯突出的风险越高。煤体坚固性系数,反映煤体抵抗破坏的能力,系数越小,煤体越容易破碎,瓦斯越容易解析和涌出,增加瓦斯突出的风险。地质构造,包括断层、褶皱、节理等,这些构造会破坏煤体的完整性,为瓦斯的积聚和突出提供通道,是瓦斯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通风参数,如风量、风速、风压等,良好的通风能够有效稀释和排除瓦斯,降低瓦斯浓度,减少灾害发生的风险。

2.2 煤尘灾害预测指标

煤尘浓度,空气中悬浮煤尘的含量,是煤尘爆炸的关键指标。当煤尘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遇火源即会发生爆炸。煤尘粒度,煤尘颗粒的大小,粒度越小,表面积越大,越容易燃烧和爆炸,爆炸的威力也越大。煤尘挥发分含量,挥发分是煤尘燃烧爆炸的主要成分,含量越高,煤尘的爆炸性越强。水分含量,煤尘中的水分能够抑制煤尘的飞扬和燃烧,水分含量越高,煤尘的爆炸性越弱。火源控制状况,包括电气设备防爆性能、爆破作业安全管理等,有效的火源控制能够降低煤尘爆炸的发生概率。

2.3 火灾预测指标

温度,井下工作面、采空区等区域的温度变化是火灾发生的重要信号。温度异常升高可能预示着火灾的发生或发展。气体成分,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的浓度变化。火灾发生时,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氧气浓度会降低,通过监测气体成分可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煤的自燃倾向性,煤体自身氧化自燃的难易程度,自燃倾向性强的煤种在适宜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内因火灾。采空区遗煤量,采空区遗留的煤炭越多,发生内因火灾的风险越大,因为遗煤与空气接触面积大,容易发生氧化反应。通风供氧状况,充足的氧气是火灾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和供氧量的大小会影响火灾的发生概率和发展速度。

2.4 水灾预测指标

水位,主要包括井下涌水水位、含水层水位、周边地表水水位等。水位的异常升高可能预示着水害的来临,如相邻水体水位升高而引起向井下溃水等。涌水量,一定时段内涌入到井下区域的水量,涌水量的突增是水害发生的先导征兆。水质,即水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和悬浮物质的数量,可反映出水体来源及其途径,为判断水灾害生成原由提供依据。断层导水性,断层是否具有导水能力,导水性强的断层可能成为地下水涌入井下的通道,增加水灾风险。

三、煤矿通防灾害预测指标体系的优化路径

3.1 完善指标选取

定期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煤矿通防灾害的新特征、新趋势,增补、增减相关的指标。随着智能化开采技术的使用,可增设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指标,如传感器的可靠性、数据上传的稳定性等,以满足开采环境下新情况灾害预报的需要。

3.2 优化指标权重

根据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考虑煤矿自身的实际状况,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调整。对于影响灾害发生的主控指标(瓦斯压力、煤尘含量等),给予较高的权重,突显在预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于次重要指标,给予较低的权重,避免它给预警带来的较大负面影响。

3.3 引入先进技术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指标体系运行和管理方式数字化。通过对指标运行过程中的主要工作进行设置传感器网络实现各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提升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及挖掘,发现数据间的潜在联系和规律为灾害预测提供更有价值的支撑。

3.4 加强动态管理

建立指标体系的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对指标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跟踪和分析。根据开采进度的推进、地质条件的变化以及灾害预防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调整指标的阈值和预警级别。在进入新的开采区域时,要重新评估该区域的地质条件和灾害风险,对相关指标进行适应性调整。通过动态管理,使指标体系始终保持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提高灾害预测的可靠性。

结论

煤矿通防灾害预测指标体系构建和优化工作是煤矿安全与稳定建设的关键环节,依据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及动态性原则,构建基于瓦斯、煤尘、火灾、水灾等全方位通防灾害预测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把握通防灾害风险状况,采用优化指标选取、优化指标权重、应用先进技术和落实动态管理等途径,不断优化指标体系,提升指标体系准确性与实用性,在具体的实践中进一步发挥指标体系作用,切实有效地发现与处理隐蔽灾害隐患,为煤矿通防灾害安全高效防治打牢基础,为促进煤矿建设事业的安全、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连茂如 , 查立 , 胡伟 . 矿山建设中煤矿通防灾害预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J]. 智慧中国 ,2025,(06):102-103.

[2] 胡权 . 绿色矿山建设中煤矿通风系统节能技术的研究 [J]. 西部探矿工程 ,2025,37(01):138-140+143.

[3] 杨 少 华 . 绿 色 矿 山 建 设 中 煤 矿 环 保 技 术 的 应 用 [J]. 环 境 与 生活 ,2024,(07):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