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促进低年级学生的深度学习
高丽丽
昆山开发区夏驾河小学
摘要:科学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所以我们一线科学教师务必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以此展开教学设计。本文,笔者以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为例,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课程微调,立足学生的科学好奇心,运用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路开展科学教学,进一步实现科学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努力营造“理趣相生”的科学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深度体验,深度探究和深度思考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好奇心、理趣相生、深度学习
一、以生为本,整体规划
相较于非生物,一年级的学生对生物更感兴趣;相较于抽象思维,具象思维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所以笔者并没有按照教材原本安排的课序来逐一上课,而是结合学生的现有情感认知水平,深思熟虑后统筹安排,进行适当微调和整体规划。例如,以观察学生较为熟悉的小金鱼(教材安排是单元第五节课,即2.5《观察鱼》)为单元起始课,每组一条活生生的小金鱼,在实验桌上无色透明的水箱中游来游去......映入每一位学生清澈的眼帘,教师不必多言,学生也能心领神会,接下来将开启“动物”的探究之旅。
同为卵生动物,这是蜗牛和小金鱼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节课的小金鱼是水生动物,而接下来第二节要探究的蜗牛(2.3《观察一种动物》)是陆生动物,这样的课程微调不仅衔接自然,而且能够给予学生一周的间隔时间去充分准备课堂实验材料--蜗牛。所以,笔者在第一节课2.5《观察鱼》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会嘱咐学生准备好下周要观察的蜗牛,并在班级QQ群发送消息,请家长协助孩子一起寻找蜗牛,上课前一天还会提醒学生上课把蜗牛带来。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寻找蜗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通过“抓蜗牛”的亲身实践获取最直观的经验,下雨过后,去草地可以抓到很多蜗牛,因为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蜗牛到手之后,怎么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也是一门学问,他们会继续探究并付诸行动,所以原本教材上2.4《给动物建个“家”》课堂时间可以缩短,甚至在观察蜗牛的课堂上安排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直接说一说如何给蜗牛建造一个舒适的“家”,相信他们肯定有很多话可讲,而且是实践出真知!
二、理趣相生,深度学习
1.实时投屏,凸显真实感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赢在不落俗套的导入!以起始课2.5《观察鱼》一课的导入为例,为了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眼球,避免注意力的分散,营造有趣有序的课堂氛围,课前笔者通过希沃白板--手机投屏--摄像功能将小组活动要用到的水箱和小金鱼实时投屏,这样学生一进教室,全班立马进入沉浸式科学课堂,活生生的小金鱼自由自在游来游去,这比播放现成的视频更有真实感!接着,笔者顺势谈话导入“小金鱼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说一说?”此时,学生会结合动态的屏幕轻轻松松回答出“小金鱼有鱼鳍、鱼尾(即尾鳍)、鱼鳞、头、眼睛、嘴巴......”甚至“鱼鳃”等科学词汇也会从他们的前概念中冒出来,教师不妨结合学生的回答在屏幕具体位置指一指,并重复或出示正确的科学词汇(名称)。这比无实物提示的空口白话更具象,一年级学生也会更有话可讲,听者也会一一对照着动态屏幕倾听得更加仔细,此时他们会动脑分辨同学回答的对错。
2.及时探究,满足好奇心
真实感导入后,如果后续耽搁时间太久,没有及时进入趣味性探究,让学生动手操作,肯定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一旦好奇心减弱或消失,学习的热情就会不足,那么学生的深度学习也只能变成无稽之谈。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择优引导学生思考某一个好奇点,导入后趁热打铁,直接进入学生喜爱的探究环节。
以2.3《观察一种动物》一课为例,显然前期的准备工作已让学生对蜗牛的大部分身体结构了如指掌,接下来,他们的好奇点应该是前概念中未出现的“新奇”,所以,笔者另辟蹊径,在简单谈话导入后,立马出示一根棉线(竖着拉直)并追问:蜗牛在菜叶上爬行并不稀奇,在座的同学,谁有本事让你的小蜗牛在这根棉线上稳稳地往上爬?此话一出,学生的好奇心再次激发,胜负心也随之被引燃......无需多言,教师接下来只需把棉线发下去,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尝试即可,他们会竭尽所能,单枪匹马也好,小组合作也好,让蜗牛爬上棉线不掉下来并稳稳向上爬。在反复动手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蜗牛靠腹足爬行,而且通过腹足牢牢抱住棉线稳步前行,这是他们通过观察获取的直观感受;经老师提示,他们知道“腹足”这样一个专有名词,再经自己的反思和迁移,科学思维得到提升,在深度学习中建构起蜗牛爬行的模型。
3.制造“冲突”,聚焦探究点
除了“新奇”,认知上的冲突也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入理性思考,聚焦探究点,在趣味性探究中发现并建构科学模型。
以一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P12拓展活动“先观察蚂蚁,再判断哪只蚂蚁画对了”为例,笔者并没有让学生直接去校园寻找蚂蚁进行无序观察,而是通过投屏P12上3幅蚂蚁简图,让学生回忆并判断,结果发现全班的观点分歧在于“蚂蚁到底有几对足”,有的认为3对,有的认为2对。基于以上认知冲突,笔者立马让学生聚焦这个探究点,走出教室直接去校园寻找无处不在的蚂蚁,通过自己的亲眼观察,得出科学结论。不出所料,他们很快找到了答案,重新审视蚂蚁的身体构造,发现:①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②头上有一对触角;③胸部有3对胸足。这为三年级下册涉及的“昆虫”科学概念的认识起到了铺垫作用。从前期的认知冲突到中期的身体力行,再到后期的反思梳理,学生的思维在层层卷入,深度学习有法可循!
4.精选内容,确保时间足
结合新课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每节课选择1~2个核心概念,不宜多,从而确保一年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探究、实践与思考,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深度参与、深度体验、深度探究和深度思考。
以2.6《给动物分类》一课为例,笔者让学生举例如何分类和示范记录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分类,比一比哪组分类的方法最多,明确任务后,各小组就开始自主探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期间,教师最好走下讲台去巡视,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用到的分类标准和各组的探究进度。教师统筹安全,协调好探究的有效性和持久性,例如,对于慢的小组,等等他们;对于快的小组,不妨增加新样式的分类小游戏,巩固不同的分类方法。总之,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充足的探究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此环节耗时多了,其他教学环节势必时间少了,所以教师需要对教材精准把握,才能做到“少而精”,张弛有度。
综上所述,理趣相生的科学课堂,肯定是以生为本,立足学生好奇心,有趣有序地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深度体验,深度探究和深度思考。与此同时,深度学习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所以科学好奇心和深度学习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都有助于学生形成长期和稳定的科学思维能力,为其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永会.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2】黄勋强.“深度学习”贵在引导[J].小学科学,2024,(07):31.
【3】段顺科.深度参与,深度体验,深度探索,深度思考[J].小学科学,2024,(07):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