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法韵沂风”—红色法治经验下的沂蒙乡村法治建设研究

作者

梁浩 姜思彤

1. 临沂大学 沂水校区 山东 临沂 276000 2. 临沂大学 法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一、引言

沂蒙地区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且独特的红色法治资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红色法治经验对沂蒙乡村法治建设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更能为乡村法治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创新思路,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沂蒙地区这片热土上,诞生出了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样珍贵、一样生机勃勃的沂蒙精神,它使乡村建设有了灵魂性 [1]。自土地革命阶段的《井冈山土地法》到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法治从诞生到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红色法治护航乡村建设,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支撑性 [2]。

目前,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总结基层社会治理经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枫桥经验”等现实性经验为例,都为乡村社会治理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化迈进。其中,法治作为行为规范和行事标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使良法善治贯穿乡村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乡村社会发展规律和民众的意志在法治轨道内得到传承和体现[3]。

二、沂蒙红色法治历史溯源

以西柏坡为参考,自 1947 年 5 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进驻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立若干重大制度,定下诸多规矩,为依规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依法执政提供了思想支撑和制度保障。如今的西柏坡,传承红色法治基因、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激活法治文化资源,挖掘西柏坡的红色法治元素,让红色法治资源“活”起来,把“西柏坡”这本厚重的历史书读得更加生动和鲜活[4]。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法治探索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地区作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法治实践。为保障革命斗争顺利进行,制定了土地法规,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土地关系,为乡村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同时,建立了简易司法机构,处理各类纠纷,维护根据地社会秩序,这些早期法治实践为后来乡村法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法治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地区积极贯彻国家法治方针政策,在乡村建立基层调解组织,解决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问题,有效维护乡村和谐稳定。这一时期,通过宣传普及新的法律法规,如婚姻法等,引导农民树立新的法治观念,推动乡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法治社会逐步转型。

三、沂蒙乡村法治建设发展成效

用好红色法治资源,需要根植红色沃土,建设红色法治阵地。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在沂蒙革命根据地领导的法治建设,有力促进了根据地的政治制度建设、战时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壮大,形成了沂蒙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临沂市积极推动红色资源与法治文化相融合,通过充分挖掘全市 12 处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和 58 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

莒南县全力筑牢红色普法矩阵,充分挖掘自身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探寻民主与法治资源,促使一大批红色法治文化阵地蓬勃兴起。以山东省政府旧址、“中华抗日第一村” 渊子崖以及王家坊前等红色文化阵地为依托,创新打造省级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等宣传教育点,构建沉浸式、体验式的红色普法阵地。兰陵县代村始终坚持以依法治村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准则,在进行决策时,无论是村里的大事小情,都会先进行法律咨询,随后再进行民主决策。村“两委”提出工作方案和思路后,交由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深入讨论,对于一些群众高度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更是反复推敲论证,直至达成一致意见,确保决策合法、合情、合理 。

(一)法治宣传教育成果显著

创新宣传形式:沂蒙乡村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法治宣传模式。以红色故事为载体,将法治元素融入其中,通过红色文艺演出、红色主题展览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村民传播法治知识。例如,一些乡村组织编排法治主题的红色舞台剧,在各村巡回演出,深受村民喜爱,让村民在欣赏文艺节目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

提升村民法治意识:经过长期法治宣传教育,村民法治意识大幅提升。如今,村民遇到纠纷,不再单纯依靠传统习俗解决,而是更多地寻求法律途径。据统计,在部分乡村,因法治意识提升,主动通过法律诉讼解决纠纷的比例较过去五年增长了 30% ,村民依法维权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法治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建立多元治理机制:沂蒙乡村构建了以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法治工作队伍等共同参与的多元法治治理机制。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制定法治建设规划和决策;村民自治组织依据村规民约,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法治工作队伍包括驻村法律顾问、司法调解员等,为乡村提供专业法律服务。这种多元机制协同运作,有效提升乡村法治治理效能。

乡村秩序和谐稳定:随着法治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安状况明显改善,盗窃、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大幅减少。以某乡镇为例,近三年来,治安案件发生率下降了 40% ,乡村呈现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为乡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三)法治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规范市场秩序: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加强法治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对于农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严格执行质量安全标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障农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使得沂蒙乡村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如沂蒙苹果、金银花等产品畅销全国,促进了乡村经济增长。

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吸引了更多外来投资。当地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投资者权益,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些乡村引进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乡村旅游项目等,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四、沂蒙乡村法治建设研究创新点

(一)红色文化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

文化传承创新:沂蒙乡村法治建设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价值理念与现代法治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乡村法治文化。例如,在红色纪念馆中增设法治文化展区,展示沂蒙红色法治历史以及现代法治建设成果,让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接受法治文化熏陶,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增强法治文化认同:通过这种深度融合,使法治文化更贴近村民生活,易于被村民接受和认同。红色文化的情感纽带作用,让村民对法治文化产生强烈共鸣,从而自觉参与法治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二)科技赋能乡村法治建设

智慧司法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慧司法服务平台。村民可通过手机 APP、网络平台等便捷方式,在线咨询法律问题、申请法律援助、参与司法调解等。例如,沂水县建立的 “沂蒙智慧司法” 平台,自上线以来,已为数千名村民提供了法律服务,极大提高了司法服务效率和覆盖面。

大数据辅助治理: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乡村法治建设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纠纷类型、高发区域、人群特点等数据,精准制定法治宣传和治理策略,提升乡村法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沂蒙乡村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法治人才短缺

专业法律人才匮乏:乡村地区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相对艰苦,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法律人才。目前,许多乡村的法律顾问多为兼职,无法满足村民日常法律需求。据调查,部分乡镇的驻村法律顾问平均每月到村服务时间不足两天,导致一些复杂法律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本土法治人才培养不足:虽然近年来加强了对乡村本土法治人才培养,但在培养体系、培养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培养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培养出的人才在法律知识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有待提高。

(二)法治建设资源不均衡

区域差异明显:沂蒙地区不同乡村之间法治建设资源存在较大差异。经济相对发达的乡村,在法治宣传设施、法治队伍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多,法治建设成效显著;而一些偏远山区乡村,因资金短缺,法治宣传教育设施简陋,法治建设推进缓慢。

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与城市相比,乡村法治建设在资源配置上处于劣势。城市拥有丰富的法律机构、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法治设施,而乡村在这些方面明显不足,导致乡村法治建设水平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六、沂蒙乡村法治建设发展路径

(一)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吸引和留住专业法律人才: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提高乡村法律工作者待遇,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保障。同时,建立乡村法律人才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法律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吸引更多专业法律人才投身乡村法治建设。

强化本土法治人才培养:完善本土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乡村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强与高校、法律培训机构合作,开展针对性培训课程,注重实践教学,提高本土法治人才法律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法治建设资源配置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加大对偏远山区乡村法治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法治宣传教育设施,如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法律图书角等。建立区域法治建设帮扶机制,组织法治建设先进乡村与落后乡村结对帮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推动城乡法治资源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法治资源双向流动。鼓励城市法律机构、法律人才到乡村开展服务,定期组织城市法律专家到乡村举办讲座、培训。同时,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成果向城市展示交流,实现城乡法治建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七、结论

沂蒙乡村法治建设在红色法治经验的引领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文化融合、科技应用等方面形成了创新点。然而,也面临着人才短缺、资源不均衡等挑战。通过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沂蒙乡村法治建设将不断完善,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乡村法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我国乡村法治建设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郭加书 , 蔡娜娜 . 乡村振兴呼唤沂蒙精神与高校人才培养融合 [J]. 济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4, 34 (06): 168-173.

[2] 杨兴华 . 红色法治文化对基层法律意识提升的实践 [J]. 中国军转民 , 2025, (04): 111-113.

[3] 曾庆辉 , 刘吉旭 . 乡村治理现代化法治路径优化研究 [J].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46 (01): 119-129.

[4] 周宵鹏 , 李雯 . 西柏坡:谱写红色法治文化传承新篇章 [N]. 法治日报 , 2025-01-21(007).

[5] 姜东良 , 梁平妮 . 山东:多举措用活用好红色法治资源 [N]. 法治日报 , 2024-11-01(003).

备注: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202410452052

作者简介:

梁浩,出生年月1996 年2 月,性别男,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姜思彤,出生年月2004 年10 月,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