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工程测量中横断面数据采集与土方量计算精度提升研究

作者

王飞

四川省硕度科技有限公司 611130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中,横断面数据采集与土方量计算精度直接影响工程设计合理性、成本控制有效性及施工质量可靠性。本文针对当前市政道路工程测量中横断面数据采集效率低、精度不足,以及土方量计算方法局限等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全站仪、GNSS-RTK、三维激光扫描等主流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特点,结合土方量计算的断面法、方格网法、DTM 法的适用场景,提出基于 “技术优化 + 流程管控” 的精度提升方案。实践表明,该方案可将横断面数据采集误差控制在±3cm 内,土方量计算精度提升 15%-20% ,为市政道路工程的精细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一、引言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工程建设具有线路长、涉及区域地质条件复杂、与周边管线及建筑物关联性强等特点。横断面测量作为道路勘察设计与施工阶段的关键环节,需精准获取道路沿线各桩号处的地面高程、坡度及地形特征数据,为道路路基设计、土方调配及施工放样提供基础依据。土方量计算则直接关系到工程招投标报价、成本核算及施工组织设计,精度偏差可能导致工程超支、工期延误甚至引发安全隐患。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市政道路工程对测量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但传统测量技术在复杂城区环境下暴露出效率低、受外界干扰大等问题,土方量计算方法的选择不当也进一步影响结果可靠性。因此,研究横断面数据采集与土方量计算的精度提升路径,对推动市政道路工程精细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市政道路横断面数据采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主流数据采集技术应用局限

当前市政道路横断面数据采集主要依赖全站仪、GNSS-RTK 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但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明显局限。全站仪测量精度较高(平面误差 ±2mm+2ppm ,高程误差 ±3mm+2ppm ),但需逐点观测,效率低,且在遮挡严重的城区难以开展工作。GNSS-RTK 技术可实现实时动态测量,效率提升显著,但受卫星信号影响大,在高楼密集区、隧道周边易出现信号失锁,导致数据精度波动(误差范围 ±5cm-±15cm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快速获取高密度点云数据,全面反映地形特征,但设备成本高,数据处理复杂,且点云去噪、坐标转换过程易引入误差。

(二)数据采集流程不规范

部分施工单位为缩短工期,简化数据采集流程,存在桩号布设间距不合理(超过 20m )、横断面观测点数量不足(少于 5 个)、未进行重复观测校验等问题。此外,数据记录与传输环节缺乏标准化管理,人工记录易出现错漏,电子数据传输过程中格式不统一,导致后续数据处理困难,进一步降低数据精度。

三、土方量计算方法对比及精度影响因素

(一)主流计算方法适用场景及精度差异

1. 断面法:通过相邻横断面面积差与桩号间距计算土方量,操作简单,适用于地形变化平缓的道路工程,但受横断面布设密度影响大,间距过大易导致计算误差超过 10% 。

2. 方格网法:将施工区域划分为等面积方格,通过方格四角高程计算土方量,适用于地形规整的区域,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方格划分不合理会导致精度下降(误差 8%-15% )。

3.DTM 法(数字地面模型法):基于高密度点云数据构建三维地形模型,通过模型对比计算土方量,精度最高(误差可控制在 5% 以内),但对原始数据质量要求高,数据处理难度大。

(二)精度影响关键因素

1. 原始数据质量:横断面数据的高程、平面位置误差直接传递至土方量计算结果,数据精度每降低 1cm ,土方量计算误差可能增加 3%-5% 。

2. 计算模型选择:未根据地形特征选择适配的计算方法,如在山区道路工程中采用方格网法,易导致局部土方量计算偏差超过 20% 。

3. 边界条件处理:道路与周边场地衔接处、管线交叉区域等边界部位未进行精细化测量,边界高程数据缺失会导致土方量计算漏算或多算。

四、横断面数据采集与土方量计算精度提升策略

(一)优化数据采集技术组合方案

1.“GNSS-RTK + 全站仪” 联合测量:在开阔区域采用 GNSS-RTK 技术快速采集横断面数据,在城区遮挡区域切换全站仪进行补测,通过数据融合实现精度与效率的平衡。同时,采用多基站 CORS 系统提升 GNSS-RTK 信号稳定性,将数据误差控制在 ±3cm 以内。

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轻量化应用:针对复杂地形区域(如交叉口、陡坡段),采用便携式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点云数据,结合 Cyclone、CloudCompare 等软件进行去噪、滤波处理,提取高精度横断面数据,确保观测点密度不低于 10 个 /断面。

3. 标准化采集流程:明确桩号布设间距(平原区 ⩽10m ,山区 ⩽5m ),要求每个横断面观测点数量不少于 8 个,且必须进行 2 次以上重复观测,采用“双人核对 + 电子签名” 制度确保数据记录准确,建立统一数据格式(如 SHP、DXF 格式),实现数据无缝传输。

(二)改进土方量计算方法及模型优化

1. 多方法组合计算:采用 “DTM 法为主,断面法为辅” 的计算模式,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构建 DTM 模型计算整体土方量,通过断面法对关键区域(如路基边坡、管线沟槽)进行局部校验,降低单一方法的局限性。

2. 边界条件精细化处理:对道路与绿化带、建筑物衔接处进行加密测量,建立边界高程数据库,在计算模型中明确边界约束条件,避免边界区域土方量漏算。

3. 计算结果动态校验:引入 BIM 技术,将土方量计算结果与 BIM 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可视化模拟排查异常数据,同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动态修正,确保计算精度符合工程要求(误差 ⩽5% )。

(三)建立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

1. 事前控制:开展测量人员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测量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全站仪、GNSS 接收机每年校准 1 次,激光扫描仪每半年校准 1次),确保设备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2. 事中控制:设立第三方监理机构,对数据采集、处理、计算全过程进行监督,重点检查观测点布设、重复观测次数、数据校验记录等关键环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事后评估:工程完工后,对土方量计算结果与实际工程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误差产生原因,优化技术方案,形成 “采集 - 计算 - 校验 - 改进” 的闭环管理机制。

五、工程实例验证

以某市市政大道改扩建工程为例,应用本文提出的精度提升方案开展测量工作。该工程全长 3.5km ,涉及城区密集区、郊区平缓区及山区陡坡段三种地形。采用“GNSS-RTK +CORS+ 全站仪” 联合采集横断面数据,在复杂路段辅以三维激光扫描,共布设桩号 175 个,采集观测点 1400 余个,数据误差控制在± 2.5cm 以内。土方量计算采用 DTM 法结合断面法,通过 BIM 模型校验修正,最终计算结果与实际工程量对比,误差仅为 4.2% ,较传统方法(误差 12.5% )精度提升 66.4% ,有效避免了工程成本超支,确保了施工顺利推进。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分析市政道路工程横断面数据采集与土方量计算的现存问题,提出技术组合优化、流程标准化、质量全管控的精度提升方案,通过工程实践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合理选择数据采集技术、优化计算方法、建立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可显著提升测量精度,为市政道路工程精细化建设提供保障。

未来,随着北斗导航系统的全面普及、无人机航测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 AI 算法在数据处理中的深度渗透,横断面数据采集与土方量计算将向 “全自动、高精度、智能化” 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孙艺新 , 柳占杰 , 刘哲 , 等 . 融合北斗及 LiDAR 移动测量的电力工程道路横断面自动获取方法 [J]. 应用科学学报 ,2022,40(6):953-963.

[2] 苗恒亚 , 余腾 . 全站仪在道路工程断面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J]. 河南建材 ,2012(6):43-44.

[3] 陈顺超 , 刘远才 , 吴跃红 . 基于全站仪和 VBA 编程的道路横断面测量方法研究 [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9(9):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