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路径研究

作者

蔡春元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 重庆 400715

基金资助: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202410635008)

摘要: 提升产业链韧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链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数字化能够通过资源优化、治理提升、协同拓展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然而产业基础薄弱、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对数字化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形成制约。应依托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数字化生态,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和优化政策支持与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早日实现对产业链的自主控制。

关键词:数字化赋能 制造业产业链 产业链韧性提升

一、引言

当前,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既受到“高端回流”与“低端分流”的外部冲击,又面临着产业链内部“堵点”、“断点”频发的困境。为此,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是突破我国制造业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而提升产业链韧性则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指出,推动我国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就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了新动能,已成为推动产业链升级和增强韧性的关键因素。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制造强国。在当前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发展面临内外双重困境的形势下,如何通过数字化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推动产业链向更完整、更稳定、更强健的方向发展,已成为我国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二、数字化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作用机理

数字化通过资源优化效应、治理提升效应和协同拓展效应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首先,数字化推动数据要素的深度应用,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具有虚拟替代性、可再生性和低成本性,能够实现对传统生产要素的“破坏式创新”[1],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协同优化,使得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在面对压力或冲击时能够快速恢复和调整产业链。其次,数字化通过平台经济的崛起,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和需求,提升产业链的治理效率;通过提升产业链的治理能力,减少供应链环节,构建敏捷型业务流程[2],增强产业链和生产流程的灵活性。最后,数字化通过优化协同产业链网络布局,推动其从传统的链状结构向新型网状组织转变,降低特定环节或地域企业波动对产业链的传导风险[3];通过拓展产业链分工边界,打破地域限制,推动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提升产业链的适应性和恢复能力。

三、数字化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制约因素

产业基础薄弱。尽管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产业门类齐全,但多以代工和组装为主,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例如,约70%的制造业关键零部件需进口,高端零部件供给不足[4]。此外,部分原材料和供应商非本地化延长了供应圈,增加了供应中断风险。不仅如此,企业间协同性不足,信息壁垒和缺乏学习平台限制了技术交流与传承,进一步制约了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这种薄弱的产业基础导致制造业产业链存在“断点”,在外部冲击下容易出现供应中断。

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数字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链自主控制的核心要求[5],中国虽数字经济规模庞大,但在关键数字技术领域创新能力不足,如核心技术如芯片、软件和系统等底层技术创新乏力。一方面,产学研协同机制不完善,实验室成果难以产业化,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低,创新链与产业链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研发资金投入大、周期长且风险高,中小企业难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自主创新能力弱。这些问题导致制造业产业链在外部冲击下缺乏技术支撑,难以快速恢复和调整。

四、数字化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路径选择

强化龙头企业牵引,构建产业链数字化生态。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能够带动中小企业实现协同升级,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有效弥补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短板,同时优化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减少“断点”风险。一是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构建“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协同生态。龙头企业凭借其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融入数字化转型进程,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产业链的整体韧性。二是推动产业链“链式”转型,促进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同。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减少信息壁垒,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效率,降低供应中断风险。三是加强产业链备份和冗余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必要的产业备份,优化供应商体系,增加本地供应商比例,减少原材料供应的外部依赖,增强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深化数字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能够有效弥补核心技术短板,推动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一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实验室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芯片、软件、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二是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三是构建数字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通过建设数字化创新平台,实现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提升产业链的智能化水平。

优化政策支持与公共服务,提升产业链整体韧性。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能够为制造业数字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提升产业链整体韧性。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降低企业数字化成本。政府通过制定差异化政策,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系统化集成改造,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跨越数字化转型门槛。二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加大对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产业链数字化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余东华,黄念.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产业链韧性吗?[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45(08):81-102.

[2]陈婷.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与策略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3,(22):148-151.

[3]李伟庆.数字经济对我国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J].现代管理,2023,13(6):806-811.

[4]张洪昌,丁睿.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理论内涵与提升路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J].企业经济,2023,42(07):102-108.

[5]郑琼洁.中国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何以可为?[J].学海,2024,(06):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