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公路工程测量中边坡稳定性监测的方法改进与实践
刘永甲
四川省硕度科技有限公司 611130
关键词:在山区公路工程建设与运营阶段,边坡稳定性监测是保障工程安全的核心环节。传统监测手段受地形、技术限制,存在精度不足、响应滞后、数据碎片化等问题,难以应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边坡风险管控需求。本文结合山区地形地质特征,从监测技术集成、数据智能处理、管理体系构建三个维度提出改进策略,通过多技术融合实现监测精度与效率的双重提升,并依托实际工程案例验证改进方法的应用价值。实践表明,改进后的监测体系可将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内,变形监测精度达 0.3mm ,为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防控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一、引言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69% ,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边坡工程。由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岩体风化严重,加之暴雨、地震等自然因素影响,边坡失稳事故频发。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20-2023 年山区公路因边坡滑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超 30 亿元,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边坡稳定性监测通过对变形、应力、渗流等关键参数的动态追踪,可提前识别失稳征兆,是降低事故风险的关键技术手段。
传统监测方法以人工测量为主,如全站仪测角、水准仪测高、机械式测斜仪等,存在三大局限:一是人工操作受天气、地形制约,数据采集周期长(3-7天 / 次),无法捕捉瞬时变形;二是单点监测覆盖范围有限,陡峭边坡、植被密集区存在监测盲区;三是数据处理依赖人工核算,异常识别滞后,难以形成 “监测 - 预警 - 处置” 闭环。随着 GNSS、InSAR、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亟需突破传统监测模式的瓶颈,构建适应山区公路特点的高效监测体系。本文基于多年工程实践,提出技术 - 数据 - 管理协同改进的监测方案,并通过实例验证其可行性。
二、山区公路边坡监测的核心技术瓶颈
(一)复杂地形下的监测精度制约
山区边坡多为折线形或阶梯形,坡度普遍大于 30∘ °,部分区域存在悬崖、冲沟等特殊地形。传统 GNSS 监测需布设基准站,受通视条件限制,在峡谷地带易出现信号遮挡,定位精度从厘米级降至分米级;人工测斜仪需钻孔埋设,在松散堆积体边坡中易因孔壁坍塌导致仪器损坏,测量误差可达 5-10mm ,无法识别早期微小变形(通常小于 3mm )。
(二)多参数协同监测能力不足
边坡失稳是地质条件、水文变化、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参数监测存在局限性。例如,仅监测位移无法判断变形诱因是岩土体自重还是地下水渗流;仅监测渗压难以关联应力变化趋势。传统监测多采用 “位移为主、其他为辅” 的模式,传感器布设分散,数据传输各自独立,无法实现多参数耦合分析,导致风险误判率高达 15%-20% 。
(三)监测数据的转化应用效率低
当前多数项目的监测数据存储于 Excel 表格或本地数据库,缺乏标准化处理流程。以某高速公路项目为例,每月产生监测数据约 5000 条,需 2 名技术人员耗时 3 天完成整理分析,且人工判断易受经验影响,异常预警准确率不足60% 。此外,监测数据与 BIM 模型、施工进度计划脱节,难以支撑动态决策。
三、边坡稳定性监测方法的系统改进
(一)多源监测技术的集成应用
1.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构建:
航天层面:采用 Sentinel-1A 卫星的 InSAR 数据,获取边坡 1km2 范围内的宏观变形场,监测周期 12 天,精度 0.3mm/ 年,可识别区域尺度的变形趋势;
航空层面:使用大疆 M300 RTK 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飞行高度 200m ,点云密度 500 点 /cm2 ,生成 1:500 三维地形图,每季度更新一次,精准捕捉边坡表面形态变化;
地面层面:在坡顶、坡脚、潜在滑面等关键部位布设 Trimble R10 GNSS 接收机(静态精度:水平 =2.5mm+0.5ppm ,垂直 ±5mm+0.5ppm ),采样间隔 15分钟,同步布设振弦式渗压计(量程 0-1MPa ,精度 0.5% FS)和光纤应力传感器(精度
),形成点面结合的监测网络。
2. 智能传感节点的优化部署:
针对山区供电难题,采用太阳能板(10W) + 锂电池(12V/20Ah)供电系统,传感器节点通过 LoRa 无线通信(传输距离 3km )接入网关,网关经 4G 模块上传数据至云端平台。同时,在节点外壳采用 IP67 防护设计,适应山区多雨、高温的恶劣环境。
(二)数据智能处理平台的开发
1. 数据处理流程自动化:
平台基于 Python 开发数据清洗模块,自动剔除 GNSS 信号失锁、传感器故障等异常数据;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融合 InSAR 与 GNSS 数据,消除系统误差;采用标准化数据格式(JSON)实现多源数据的统一存储,处理效率较人工提升30 倍。
2. 预警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采用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构建预测模型,以过去 3 个月的位移、渗压、应力数据为输入,预测未来 7 天的变形趋势。模型训练样本量 10 万组,预测误差小于 0.8mm. 。设置三级预警阈值:
蓝色预警:日变形量 0.5-1mm ,平台自动推送提示信息;
黄色预警:日变形量 1-2mm ,触发现场巡查指令;
红色预警:日变形量 >2mm ,启动应急响应预案。
3. 三维可视化与 BIM 融合:
将监测数据实时关联至 Revit 建立的边坡 BIM 模型,生成动态变形云图和应力变化曲线,管理人员通过 Web 端或手机 APP 即可远程查看。当数据超阈值时,模型自动高亮显示风险区域,并弹出包含历史数据对比、处置建议的智
能提示框。
(三)监测管理机制的完善
1. 分级责任管理体系:
建立 “项目总工 - 监测负责人 - 现场技术员” 三级管理架构,明确各级人员的设备维护、数据审核、预警处置职责。高风险边坡每日召开监测数据分析会,中低风险边坡每周汇总一次监测报告。
2. 应急联动机制:
平台与项目应急指挥系统对接,红色预警触发后,自动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交通管理部门推送短信通知,同步调取周边应急物资储备信息、撤离路线图,实现 15 分钟内应急响应启动。
四、工程应用实例
(一)项目背景
云南某山区高速公路 ×89+200 段边坡,坡长 180m ,坡高 45m ,岩性为泥岩夹砂岩,节理裂隙发育,2023 年雨季出现坡顶开裂(最大裂缝宽度 5cm ),被评定为 Ⅲ 级风险边坡。2023 年 8 月至 2024 年 2 月,采用改进后的监测方法开展为期 6 个月的监测。
(二)监测实施效果
1. 精度与实时性提升:
InSAR 数据识别出边坡中上部存在 2 处明显变形区,与无人机激光雷达测得的裂缝分布完全吻合;GNSS 监测捕捉到 2023 年 9 月暴雨期间的瞬时变形(日最大 1.8mm ),提前 3 小时发出黄色预警,较传统人工监测预警提前 12 小时。
2. 风险处置成效:
平台累计发出预警信息 8 条,其中 1 次红色预警后,依据 BIM 模型显示的变形集中区域,施工单位针对性采用 “锚杆 + 格构梁” 加固方案,耗时 7 天完成处置,经监测验证边坡变形趋于稳定,避免了滑坡事故,节约抢险成本约300 万元。
3. 管理效率优化:
数据处理时间从传统的 3 天缩短至 2 小时,预警准确率提升至 92% 。通过BIM 模型与监测数据的融合,施工方案调整周期从 15 天压缩至 5 天,项目整体工期提前 10 天。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的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 智能数据处理 + 分级管理” 改进方案,有效解决了山区公路边坡监测的精度低、响应慢、管理乱等问题。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案可实现边坡变形的高精度、全时段、多参数监测,预警响应效率与处置科学性显著提升。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一是融合 5G 技术实现传感器节点的超低时延通信;二是构建边坡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监测 - 预测 - 处置的全流程数字化;三是开发低成本的光纤传感网络,降低监测工程的经济成本,推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慧 , 葛玉伟 . 山区公路高边坡施工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J]. 市政技术 ,2023,41(12):168-173,187.
[2] 李金鹿 , 张强 , 朱尚清 , 等 . PS-InSAR 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J].市政技术 ,2022,40(7):181-187,204.
[3] 陈燕青, 甘涛, 刘波. 基于边坡变形测量的数值模拟与稳定性分析[J]. 福建质量管理 ,2017(21):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