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在幼教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

张雪林

重庆市北碚实验幼儿园

一、引言

幼儿教育是个体成长的关键阶段,对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以其直观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为幼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明确了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为信息技术在幼教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幼教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路径,对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信息技术在幼教领域的创新应用形式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传统幼教资源多以绘本、玩具、教具为主,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催生了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例如,动画视频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帮助幼儿理解自然现象(如四季变化)、生活常识(如安全规则);互动电子书通过点击、拖拽等操作,让幼儿在阅读中参与故事发展,增强阅读兴趣;虚拟仿真资源则能突破时空限制,让幼儿“走进”海底世界、恐龙时代等场景,拓展认知范围。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能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调整呈现方式,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智能教学工具的实践运用

智能教学工具为幼教活动提供了新的互动形式。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可实现教师与幼儿的实时互动,通过触摸操作完成画图、拼图等游戏,让集体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教育机器人能通过语音对话、动作演示与幼儿交流,辅助开展语言教学、逻辑思维训练等活动;平板电脑上的幼教 APP 则为区域活动提供了支持,幼儿可通过游戏化操作学习数学、语言等知识,在自主探索中提升能力。

(三)家园共育模式的数字化转型

信息技术打破了家园沟通的时空限制,推动家园共育模式创新。幼儿园管理系统可实时向家长推送幼儿在园的活动照片、饮食情况和学习反馈,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状态;微信群、钉钉群等社交平台成为教师与家长即时沟通的渠道,方便分享教育经验、解答疑问;线上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则让家长无需出门即可参与,提升了共育的便利性和参与度。此外,部分幼儿园还开发了家园互动 APP,通过线上任务打卡、亲子活动分享等功能,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幼儿教育过程。

三、信息技术在幼教领域的发展价值

(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在主动探索中提升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通过操作科学类幼教 APP,幼儿可在模拟实验中了解简单的物理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参与数字化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软件、音乐游戏),能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信息技术提供的多样化社交场景(如虚拟角色扮演),有助于幼儿学习沟通技巧,增强社会适应力。

(二)提升教师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减轻了备课负担。教师可通过资源平台获取优质教案、动画素材等,结合本班幼儿特点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更贴合需求。此外,数字化评估工具(如幼儿行为记录软件)能帮助教师更精准地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持,从而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三)推动幼教资源均衡化

通过信息技术,优质幼教资源可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共享。偏远地区的幼儿园可通过在线课程、远程教研等方式,学习城市优质园的教学经验;农村幼儿也能接触到数字化教学资源,弥补资源匮乏的短板。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区域间的幼教差距,推动教育公平发展。

四、信息技术在幼教领域发展中的问题

(一)应用形式化倾向明显

部分幼儿园存在“重硬件、轻应用”的现象,购置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却未充分发挥其价值。例如,电子白板仅用于播放视频,未开展互动教学;幼教 APP 被当作“电子玩具”,缺乏与教育目标的结合,导致信息技术沦为装饰,未能真正服务于幼儿发展。

(二)过度依赖导致负面影响

少数教师和家长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减少了幼儿的户外活动、实物操作和人际互动时间。研究表明,幼儿长期面对电子屏幕可能影响视力发育,且虚拟场景无法完全替代真实生活体验(如触摸自然物体、面对面交流),过度使用可能阻碍幼儿感官发展和社交能力培养。

(三)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部分幼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足,难以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设计教学活动;对信息技术与幼教融合的认识存在偏差,要么因担心技术风险而拒绝使用,要么盲目追求技术形式而忽视教育本质。此外,针对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缺乏系统性,内容多侧重操作技能,对融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不足。

五、信息技术在幼教领域的发展建议

(一)坚持“幼儿为本”,优化应用模式

幼儿园应明确信息技术服务于幼儿发展的核心目标,避免形式化应用。在选择数字化资源和工具时,需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优先选择互动性强、教育意义明确的内容,如侧重探索、创造的游戏,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类软件。同时,合理控制幼儿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确保每天屏幕接触时长不超过 1 小时,并与户外活动、实物操作等传统活动有机结合,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互补。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信息素养

教育部门和幼儿园应构建系统化的教师培训体系,内容涵盖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融合教学设计、幼儿发展规律与技术应用的结合等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实践 workshop 等形式,引导教师理解信息技术在幼教中的应用边界和方法,培养其利用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此外,鼓励教师参与跨园教研、线上交流活动,分享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共同提升专业水平。

(三)完善监管机制,保障应用质量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幼教领域信息技术产品的监管,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品内容和安全性能,避免劣质、低俗软件进入幼儿园。同时,建立幼教信息化评估体系,从资源适用性、教学融合度、幼儿发展效果等维度进行评价,引导幼儿园科学应用信息技术。此外,需重视幼儿信息安全保护,规范幼儿数据的收集和使用,防止隐私泄露。

六、结论

信息技术为幼教领域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机遇,其在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幼儿兴趣、提升教学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在应用过程中,需警惕形式化、过度依赖等问题,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核心,通过优化应用模式、提升教师素养、完善监管机制等措施,推动信息技术与幼教领域深度融合。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幼教领域的应用将更加精准、个性化,为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Z].2018.

[2] 刘焱 . 学前教育原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

[3] 周兢 . 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08):3-10.

[4] 王 春 燕 . 数 字 化 资 源 在 幼 儿 园 教 学 中 的 创 新 应 用 [J]. 幼 儿 教育 ,2021(12):23-26.

[5] 秦金亮 . 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路径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05):89-92.

[6] 高丙成 . 智能时代幼儿教育的变革与坚守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1(0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