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综合管廊预制拼装施工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研究
孔繁祺
德阳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618400
一、引言
市政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集中敷设,实现了管线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维护,有效解决了传统直埋敷设方式下 “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 等城市建设难题。预制拼装施工工艺通过在工厂标准化生产管廊预制构件,再运输至现场进行组装,相比传统现浇施工,可缩短工期30%-50% ,减少现场湿作业量 80% 以上,符合绿色施工与工业化建造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预制拼装施工仍面临构件设计与施工需求不匹配、生产精度难以满足拼装要求、现场节点连接质量把控难度大等问题,制约了工艺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开展预制拼装施工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研究,对推动市政综合管廊工程高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市政综合管廊预制拼装施工工艺现存问题
(一)设计阶段协同性不足
当前部分管廊预制构件设计多由设计单位独立完成,缺乏与生产单位、施工单位的提前沟通,导致设计方案与生产工艺、施工条件脱节。例如,构件预留孔洞位置、预埋件尺寸未充分考虑生产模具的通用性与现场吊装需求,后期需进行二次修改,增加了生产成本与工期延误风险。同时,设计过程中对管廊结构的抗震性能、防水性能考虑不足,易导致拼装完成后出现节点渗漏、结构开裂等质量问题。
(二)生产工艺精度欠缺
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模具加工精度、混凝土浇筑质量、钢筋绑扎精度等因素直接影响构件质量。目前,部分生产企业仍采用传统手工加工模具,模具精度难以保证,导致预制构件尺寸偏差较大,无法满足现场拼装要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若振捣不密实,易产生蜂窝、麻面等缺陷,影响构件的力学性能;钢筋绑扎若出现间距偏差、绑扎不牢固等问题,会降低管廊结构的承载能力。此外,构件养护制度不完善,早期养护不及时,易导致混凝土强度增长缓慢,表面出现裂缝,影响构件耐久性。
(三)现场拼装施工效率低
现场拼装阶段,由于预制构件尺寸偏差、施工机械匹配度不足、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导致拼装效率低下。例如,构件吊装时若定位不准确,需多次调整,增加了吊装时间;节点连接过程中,密封胶施工不规范、螺栓紧固力矩不足等问题,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会降低节点的防水性能与结构稳定性。同时,现场施工组织不合理,各工序之间衔接不顺畅,存在窝工、返工现象,进一步制约了施工效率的提升。
三、市政综合管廊预制拼装施工工艺优化策略
(一)设计阶段:强化协同设计与性能优化
建立 “设计 - 生产 - 施工” 一体化协同设计机制,邀请生产单位、施工单位参与设计方案论证,确保设计方案兼具科学性与可实施性。采用 BIM 技术构建管廊三维模型,实现构件设计参数的可视化表达与碰撞检测,提前发现并解决设计中的矛盾问题。针对管廊结构性能需求,优化构件截面设计,采用高强混凝土与高强钢筋,降低构件自重的同时提升结构承载能力;改进节点设计,采用承插式、榫卯式等新型连接方式,简化拼装流程,增强节点密封性与抗震性能。此外,统一构件设计标准,提高模具通用性,降低生产成本。
(二)生产阶段:提升标准化与智能化生产水平
加强生产模具的精度控制,采用数控加工技术制作模具,确保模具尺寸偏差控制在 ±2mm 以内,并定期对模具进行检修与维护,保证模具精度稳定。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选用优质骨料、外加剂,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与强度;采用自动化布料机、振捣机器人进行混凝土浇筑与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度;钢筋绑扎采用自动化绑扎设备,提高钢筋绑扎精度与效率。建立完善的构件养护制度,采用蒸汽养护与自然养护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混凝土强度增长规律控制养护温度与湿度,确保构件 28d 抗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同时,引入物联网技术,在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植入 RFID 芯片,实时采集构件生产信息,实现构件质量的全程可追溯。
(三)施工阶段:优化施工组织与流程管控
施工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拼装施工方案,明确构件吊装顺序、节点连接工艺、施工机械配置等内容,并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与安全意识。采用自动化吊装设备与激光定位技术,实现构件的精准吊装与定位,减少调整时间;节点连接时,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密封胶施工,控制密封胶厚度与施工连续性,采用扭矩扳手控制螺栓紧固力矩,确保节点连接质量。优化施工工序衔接,采用平行施工与流水施工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各工序施工时间,避免窝工现象。此外,建立现场施工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施工进度、质量与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
四、市政综合管廊预制拼装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一)预制构件质量控制
构件生产前,严格审核原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对钢筋、混凝土、外加剂等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生产过程中,加强对模具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养护等关键工序的质量检验,采用全站仪、游标卡尺等设备对构件尺寸、平整度、预埋件位置等参数进行检测,不合格构件严禁出厂。
构件运输过程中,采取合理的固定与防护措施,避免构件碰撞、损坏。
(二)现场拼装质量控制
现场拼装前,对基础底面标高、平整度进行检测,确保基础符合拼装要求;对预制构件进行外观检查与尺寸复核,发现缺陷及时处理。拼装过程中,重点控制构件吊装定位精度,采用水准仪、经纬仪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构件轴线偏差不超过 5mm ,高程偏差不超过 3mm 。节点连接质量控制方面,严格检查密封胶的施工质量,确保无气泡、开裂现象;对螺栓紧固力矩进行抽样检测,合格率需达到 100% 。拼装完成后,进行防水性能检测,采用闭水试验检验节点渗漏情况,确保管廊防水性能符合设计标准。
(三)施工安全与环保控制
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进行封闭管理,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定期对施工机械进行维护与检修,确保设备安全运行。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高空作业时设置安全防护网。加强施工现场环保管理,对施工扬尘采用喷淋降尘、雾炮机等设备进行控制;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循环利用,建筑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处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五、结论与展望
市政综合管廊预制拼装施工工艺的优化与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设计、生产、施工全流程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强化协同设计、提升生产精度、优化施工组织等策略,可有效解决当前工艺存在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未来,随着 B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融入,预制拼装施工工艺将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市政综合管廊工程的工业化、绿色化建设。同时,还需加强相关标准规范的完善,为预制拼装施工工艺的广泛应用提供制度保障,助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国军 . 预制拼装综合管廊专用设备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 [J]. 价值工程 ,2021,40(28):108-110.
[2] 郭佳 . 浅谈平接口预制综合管廊拼装工艺优化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20(5):2686.
[3] 祁峰 . 大断面多舱节段预制拼装综合管廊工程实践与优化 [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0(8):314-31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