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困境,探寻矛盾化解实践路径

作者

苏中华

道清路小学,河南省新乡市,453000 

摘要:情境化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手段,将会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代入到其中,对知识产生深刻理解与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情境化教学的优势,将其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保证学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下面将针对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现状分析,了解目前教学设计存在的困境,在这一基础上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发挥出情境化教学的优势,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显著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教学质量

在当前新课改不断深入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显著提升,教师除了要做好知识传授之外,还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到语文知识的探索与研究中。因此情境化教学作为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全面反思目前情景教学存在的困境,优化实践教学路径,使学生在轻松且愉悦的氛围下学习知识,从而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

一、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存在的困境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以情境为中心进行教学的手段,这一教学模式比较注重学生的参与,强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其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然而目前在教学情境设计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相背离

在情境设计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围绕着课程目标与内容,建立起与课堂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进行互动与交流,对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对课堂情境创设产生了理解误区,盲目的设置各种情境,与教学目标以及过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使教学出现了本末导致的情况,并没有发挥出情境化教学的真正价值,并且还会限制课堂教学的开展[1]。

(二)情境创设脱离生活实际

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从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角度出发,进而才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然而目前教师单纯的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脱离了现实生活,对小学生而言过于虚幻,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来讲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一定积极影响,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情境创设形式化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基本都是存在为了创造情境而去创造,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并没有真正的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这一手段,一味的利用情境进行教学,使整个教学呈现出形式化的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最终的本质,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构建生动且形象的教学情景

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师情境设计的基础,将会为整个教学开展指明方向。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前深入分析与解读教材中内容,明确教学的目标以及内容,构建更加贴合本节课学习的情境,保证整个课堂教学顺利开展[2]。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还应当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兴趣需求,将这些内容贯穿到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发现阅读学习的乐趣。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适当启发,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下,保证学生能够自主解决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教师应当提前阅读好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全面优化情境教学设计。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十六个生字、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在涨潮时壮阔的景象、掌握记叙景物需要运用的写作手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大自然壮观景色,教师可以根据文章描述地点以及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自然美的熏陶下提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掌握生词或者新词,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且促使学生自然景观审美情趣显著提升,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3]。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文章内容,并且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对应的画面。许多学生并没有看过大海,所以并不了解海潮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则可以播放钱塘江潮前、潮中以及潮后的景色,促使学生深入欣赏,在视觉的刺激下,学生将会有顺序性的阅读,将景色代入到其中将会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对景色的描写,并且产生不一样的想法与感悟,而这为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贴近生活的情景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红色主题文章,而这些内容对现代小学生来讲比较遥远。小学生从小生活在良好的物质与生活条件下,在学习中对文章存在较大的距离感,单纯通过书本阅读无法代入到其中,无法真正理解革命先辈艰苦岁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灵活运用现代化技术,从现实生活角度出发,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情景,有效唤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沉浸到红色情景中。

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壮阔场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国庆节的庆祝作为有效的载体,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情景,使学生回到新中国成立的那天。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系统学习本节课内容,使学生了解国庆节的由来[4]。在1949年的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此国庆节就是国家的生日。随后,教师将当前国庆节安门广场上的景色呈现在学生面前,营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代入到其中,映入眼帘的有摆满的鲜花以及革命相关的标志性建筑,并且祖国各地儿女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肃立严整的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全国人民才有了现在和平的环境,我们才能安心地生活、学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将网络上开国大典当天的视频片段播放出来,包括了阅兵的片段,促使学生在情境中直观的对比新中国成立与目前国庆节景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感受在开国大典当天现场所具有的热闹以及庄严的气氛。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与影响,使整个情境更加深入,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回顾与总结。

(三)深化教学价值,设置问题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的使用情境创设这一手段,保证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学生也能够参与到学习以及探究中,从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情境,有效建立起“思”与“学”之间存在的联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问题情境将会驱动学生思考,并且用心去感受。在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打开,对应的学习能力也显著提升。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一系列问题。教师可以先将北京地图呈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寻找北京一些著名的景点,进而引入本节课教学的内容。随后,教师应当将圆明园毁灭之前与毁灭之后的图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5]。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比如“你去过圆明园吗?”“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摧毁?”“作者是如何描述圆明园场景的?”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与阅读,进而更好的突破本节课教学重点与难点。在直观的图片以及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将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会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利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了文章内容。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升华整个教学主旨,实现对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

除此之外,在进行《大自然的声音》教学时,教师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促使学生回想自己都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声音?在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多样化的声音,包括了下雨的声音、风吹的声音以及水流的声音等等。随后促使学生们思考这些声音是不是来自于大自然,锻炼学生的评判能力[6]。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阅读文章内容,深入鉴赏作者在进行声音描写中所运用的词语以及句子,并且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促使学生有感情的阅读,并且思考在阅读前自己听的声音,更好的进入到问题情境中,感受到作者写作中蕴藏的情感,整个教学效果也显著提升。

三、结束语

根据文章叙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情境化教学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生动且形象的教学氛围与环境,使学生代入到其中产生深刻的体验。然而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情境与教学目标不符合、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以及情境设计停留在形式等困境。为了发挥出情境教学法的优势,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与手段,在情境设计中围绕教学目标,构建生动且形象的教学情景,并且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贴近生活的情景,进一步深化教学价值,设置问题情境,驱动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高若宇. 破解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现实矛盾的实践探索 [J].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5, (Z1): 74-77.

[2]连碗玉. 情境化教学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以《三月桃花水》教学为例 [J]. 家长, 2024, (16): 110-113.

[3]袁烨. 创设情境 趣味识字——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J]. 小学生(中旬刊), 2023, (12): 28-30.

[4]基玉娟. 新课标视角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C]//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小学东城分校;, 2023: 102-104. DOI:10.26914/c.cnkihy.2023.117280.

[5]马云萍. “减负提质”思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情境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3. DOI:10.27064/d.cnki.ghasu.2023.000724.

[6]张新年.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J]. 小学生(中旬刊), 2021, (12): 68.

作者简介:苏中华 ,1994年1月5日 ,女  ,汉  ,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道清路小学  ,本科  ,中小学二级  ,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