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工程施工技术

作者

刘虎军

身份证号码:150121198307265916

引言​

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工程是适应城乡发展的重要交通设施,既要满足公路长距离通行需求,又要具备城市道路的集散与服务功能。这种双重属性使其施工面临诸多技术挑战,施工技术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与功能发挥。该类工程施工存在技术适配性不足等问题,难以同时满足双重功能的技术要求。深入研究其施工技术,对保障工程质量、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工程施工相关理论基础

1.1 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工程的核心特征

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工程的核心特征体现为功能复合性与技术融合性。在功能定位上,其需同时满足长距离快速通行与短距离集散服务双重需求。作为公路时承担区域间客货运输,要求路线连续、通行效率高。作为城市道路时需衔接周边社区、商业区,具备人流疏散与便民服务功能。这种双重属性催生了技术要求的融合、既要达到公路工程对结构耐久性、抗重载能力的标准,又需满足城市道路对路面平整度、景观协调性的要求。

1.2 工程施工的基本原则

工程施工需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功能性优先原则要求所有施工环节以满足双重功能为核心,例如交叉口施工既要保障公路车流的快速通过,又要便于城市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协调性原则强调施工与周边环境的适配,如在临近居民区的路段,需控制施工噪音与扬尘,同时兼顾道路建成后与周边建筑风格的视觉协调。经济性与安全性原则则需在技术选择中寻求平衡。在保障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减少资源浪费,例如采用模块化预制构件缩短现场施工周期,既降低成本又减少对周边交通的干扰。

1.3 施工技术的理论支撑

施工技术的理论支撑源于道路工程基础理论与功能适配理论的结合。道路工程基本理论为施工提供结构安全依据,如土力学指导路基压实控制,材料力学支撑路面结构设计。功能适配理论则针对双重属性提出技术适配逻辑:在荷载应对上,需结合公路重载与城市道路高频次轻荷载的特点,选择兼具抗疲劳与抗变形能力的材料;在空间利用上,依据动态通行与静态服务的需求划分功能区域,施工时通过精准放线确保各区域边界清晰。系统协同理论指导各施工环节的衔接,例如路基施工需为后续路面摊铺预留精准高程,附属设施施工需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避免后期返工。这些理论共同构成技术框架,确保施工结果既能满足公路的工程强度标准,又能适配城市道路的功能场景。

二、不同施工阶段的技术管控要点

2.1 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管控以精准规划为核心,为后续施工奠定基础。图纸会审需聚焦功能融合细节,对比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技术标准差异,例如明确路基压实度在不同路段的适配值、城郊段按公路重载标准设定,城区段兼顾城市道路的平整度要求。技术交底需分层传递核心要求,向施工班组明确特殊工序的操作规范,如路面摊铺时的温度控制参数。向管理人员说明功能区域的施工优先级,如交叉口需提前预留地下管线接口。材料与设备准备需匹配双重功能需求,选择既能承受重载又能保证平整度的沥青混合料,配备兼具高精度与高效率的摊铺设备,同时对材料进行预检测,避免因性能不达标影响施工效果。

2.2 主体施工阶段

主体施工阶段的管控重点是工序协同与质量溯源。路基施工需严格控制分层碾压厚度与压实度,通过实时监测确保不同路段的承载能力均匀、临近城区的路段需避免过度碾压导致周边地面沉降,城郊段则需达标以应对重载。路面施工需兼顾强度与平整度,摊铺时控制摊铺速度与碾压时机,确保沥青混合料在最佳温度区间完成压实,同时通过连续平整度检测及时调整摊铺参数。各工序衔接需建立交接检验机制,路基验收时需标注高程控制点,为路面施工提供精准基准。路面施工完成后需同步核查附属设施的预埋位置,避免后期开挖破坏路面结构。

2.3 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的技术管控聚焦功能验证与缺陷修复。验收需融合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双重标准,既检测路基路面的结构强度,又核查交通设施的适配性。针对验收发现的问题,需采用针对性修复技术:对路面局部不平整区域,采用精细铣刨再摊铺的方式处理,避免影响行车舒适性;对附属设施安装偏差,通过微调支架或重新定位纠正,确保功能正常。竣工资料需完整记录功能适配相关数据,如不同路段的施工参数、材料性能检测结果等,为后期维护提供依据。

三、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工程关键施工技术

3.1 路基施工技术

路基施工技术需兼顾承载能力与沉降控制的双重要求。填筑环节采用分层碾压、动态监测工艺,根据路段功能差异调整压实标准。城郊段按公路重载需求控制压实度,通过重型压路机分层碾压消除孔隙。城区段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采用轻碾慢压减少对周边建筑的振动影响。遇到软土地基时,采用排水固结、复合地基组合技术,先通过塑料排水板加速软土排水,再施工碎石桩或 CFG 桩增强地基整体性,避免后期因沉降不均导致路面开裂。

3.2 路面施工技术

路面施工技术需平衡耐磨性与舒适性。面层材料选择高黏弹改性沥青混合料,其抗车辙性能可应对公路货车重载,同时具备良好的柔韧性,能减少城市高频次行车产生的路面裂纹。摊铺过程采用连续摊铺、智能找平工艺,摊铺机配备双振捣装置确保密实度,同时通过激光找平系统控制路面平整度,满足城市道路对行驶舒适性的要求。基层施工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分层养生技术,既保证结构强度以承受重载,又通过洒水养生减少干缩裂缝,避免反射至面层影响美观。

3.3 附属设施施工技术

附属设施施工需实现功能性与协调性统一。交通设施施工采用模块化安装技术。公路段的交通标线选用高反光涂料,确保夜间长途行车可视性。城区段增设行人过街标志与非机动车道标线,通过色彩区分强化路权划分。照明设施兼顾 远距照明与环境适配,公路段采用高杆灯保证大范围照明,城区段改用景观路灯,灯杆高度与周边建筑协调。绿化施工采用生态袋、乡土植物组合,公路两侧种植抗逆性强的灌木固土,城区段搭配花卉提升景观性,同时避免植物枝叶遮挡交通标志。

3.4 交叉口施工技术

交叉口施工技术需解决快速通行与集散高效的矛盾。平面交叉口采用渠化设计、精细施工,通过增设右转专用道提升公路车流通过效率,同时设置行人等待区与斑马线,保障城市行人安全。施工时精确控制交叉口高程,确保路面排水顺畅,避免积水影响通行。立体交叉口施工采用预制拼装、满堂支架结合工艺,桥梁主体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现场快速拼装以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干扰;桥墩施工采用防撞设计,兼顾公路车辆高速行驶的安全与城市道路的防撞需求。

结语

本研究围绕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工程施工技术,阐述了相关理论、关键技术及管控要点。这些内容为解决该类工程施工难题提供了思路,能助力工程满足双重功能。虽部分技术可进一步优化,但已具实践指导价值。未来结合新技术,施工技术将更完善,为城乡交通发展提供更好支撑。

参考文献:

[1] 闫小琳 . 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工程施工技术 [J].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5,(10):37-39.

[2] 张杭华 . 如何做好兼顾城市道路功能的交通工程品质 [J]. 民营科技 ,2014,(04):192-193.